大閘蟹成熟的時節,江蘇蘇州也降溫了,從蘇州站一直往東,就到了昆山市。這里的錦溪、周莊、千燈、巴城都是有名的古鎮,分布在昆山的西南和西北,我們用不多的時間把四個古鎮串聯了一遍,雖有走馬觀花之嫌,卻也體會到各鎮不同的風格,同時深感水鄉福地養人又養文化。古鎮的吸引力,不只是在于民俗小吃、民間小調,以及區別于現代城市的場景給人的美的享受,更在于留在古鎮里的文化累積效應,會給人們以生活的啟發和創作的靈感。
錦溪古鎮的水尤其多,號稱“五萬畝水域、五萬畝耕地”,那種水潤潤的感覺從見它的第一面起就能很直觀地體會到。水多橋就多,寬闊的湖面上,線條纖細而簡潔的古蓮橋首先映入眼簾,一見難忘,這個造型現在是錦溪的標志。岸邊,小木船整齊待發,穿著藍印花布的船娘一邊搖櫓,一邊哼著小調,這種“搖船調”并沒有特別固定的詞曲,船娘可以臨場發揮。一曲唱罷,意猶未盡,又唱了好幾曲,樸素但風味十足。船娘笑著說,我們不是專業的,不會唱港臺的歌,只能隨便唱唱逗大家開心。而在宣卷藝術館里,雖然王麗娟也不會唱港臺歌,但她的宣卷表演功力十足,說、表、唱、演處處到位,為觀眾講述了昆山狀元顧鼎臣收養義女的故事。宣卷是一種說唱藝術,表演時,王麗娟分飾兩角,時而俏皮活潑,時而老氣橫秋,地道的錦溪話配合著絲弦班子的演奏,把一個小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畫面感很強。觀眾吃著襪底酥和熏青豆,樂呵呵地聽著。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王麗娟從事宣卷表演二十多年了,每年要演出200多場。演奏揚琴的堵建榮在當地文體站工作,要對現有的宣卷唱本進行整理,還要創作新的內容,他說宣卷像射箭,節奏明快,故事可長可短,能根據現場情況對情節進行靈活壓縮。
相比之下,昆曲可就委婉悠長得多了。在昆曲之鄉千燈古鎮的老戲臺,我們聽了一小段《牡丹亭》,“杜麗娘”唱一句“遍青山啼紅了杜鵑”,仿佛要從每一個字里轉出千般滋味萬種愁緒。走過明清石板街,來到顧炎武故居,可看到這位提倡“經世致用”的學者的生活環境。顧炎武的名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自己則是用扎實的治學來完成知識分子的擔當。他在32歲之后游歷四方,實地探訪,研究學術,用腳步充實自己的學養,櫥窗里的《顧氏音學五書》便是他的辛苦成果之一。在昆山乃至全國都有很多紀念他的場所,可見其影響。這樣的名人文化對當地人也是一種有益的熏陶。
與其他古鎮不同,周莊古鎮由于起步早,在風貌展示、旅游周邊、線路安排等各方面都顯出成熟味兒來。名氣大,人氣就旺,隨之而來的是生活觀念的碰撞與融合,在周莊,不缺的是情調。攝影的、作畫的在橋洞邊搜羅著心儀的素材,吃貨們被萬三蹄、萬三糕等一系列食物誘惑,商鋪店主們不時地招呼游人停下腳步。但腳步是不容易停下的,古鎮里有個性的主人倡導來者享受慢生活,而來者往往希望在有限的時間里多看多玩,哪里慢得下來。周莊作為國內古鎮旅游開發的先行者,在爭議中探索和收獲,至今保持著健康的姿態,的確令人贊嘆。
暮色將近,我們走進巴城鎮的老街,余暉給明清建筑涂上了暖紅色,顯出曾經的商貿繁華之地的韻味。巴城鎮就在陽澄湖邊上,鱗次櫛比的蟹館說明了巴城人和大閘蟹的親密關系。坐落在老街上的蟹文化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大閘蟹的相關知識。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巴解的“智勇天下先”的精神激勵著今人開拓進取,對巴城人而言則更多了一分親切。吃大閘蟹時,能看到蟹背上有個圖案形似“π”,當地傳說祖沖之算出圓周率以后找不到合適的符號,偶然發現蟹背上的圖案,靈機一動,就用π來表示圓周率了。和昆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顏安交流時,他說路網發達的水鄉現在發展得很快,但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積淀一直在為發展提供后勁。在我們看來,水鄉古鎮,實際上是在江南文化傳承的鏈條中,補上了形象的、帶有溫度的一環。
(徐冶 蔣新軍 苗家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