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不少寺廟“功德箱”淪為旅游景區甚至經營企業攫取利潤的工具。記者跟蹤調查發現,再有兩年,長期“承包”京城千年古剎戒臺寺、潭柘寺的上市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西旅游”)將退出寺廟經營管理。但面對利益的誘惑,企業真的能實現退出嗎?這種過度商業開發到底誰能管理?
今年11月末,記者兩度前往北京潭柘寺、戒臺寺。盡管已經是冬季旅游淡季,但這里的各種“禮佛”柜臺依然“生意興隆”,一些項目甚至讓人哭笑不得。
如一種所謂“五行傘”,價格從數十元到百余元不等,差別完全在于尺寸的大小,至于有沒有什么宗教含義,身著統一制服的工作人員表示,“沒什么講究,就是個平安健康”;在這兩個知名古剎內,竟然都建有“財神殿”,不過位置很偏,能看出來是景區方面自己搭建的房舍,里面擺滿了功德箱。
記者粗略統計,當天景區開放的范圍內,至少有超過20處售賣供佛物品和旅游紀念品的場所(案臺),甚至還有抽簽算命、扯紅線求姻緣的,銷售人員則幾乎句句不離“捐獻”“功德”“平安”等字眼。一些明碼標價的項目,價格低則數十元,高則數百數千元,最高一項竟要一萬元。
戒臺寺內一名售賣紀念品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光靠企業等方面的投資,其實還有很大的資金缺口,“還得靠這些(功德箱、香燭燈及紀念品等),大家的施舍,善男信女捐錢”。
記者拿到一份由北京市門頭溝區出具的相關報告,該報告對此前曾引起社會爭議的“上市公司承包千年古剎”一事,相關部門已做出了京西旅游逐步退出潭、戒兩寺經營管理的決定。
而實際上,在日常監督管理中,寺廟各類過度商業開發的行為更是有著誰也管不了的尷尬困境。“設立違規功德箱幾乎沒有違法成本,我們前腳去取締,第二天這里就能死灰復燃。”北京市佛教協會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了解到,目前對于寺廟相關事務的管理,參與者眾多,包括宗教、旅游、文物、商業、公安等部門,但是僅僅是私設功德箱的問題,都面臨巨大執法監管真空難題。
北京市宗教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京西旅游在潭、戒兩寺中亂設功德箱等過度商業開發行為,目前雖然在監管上面臨違法成本太低、執法成本太高等困難,但對于違法違規行為將嚴加管理。 (據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新媒體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