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 曦/圖 胡克非/文
周六凌晨4點,北京的冬日格外寒冷,平日里堵得像停車場一般的馬路上幾乎沒有車經過,整個城市還在沉睡之中,偶爾幾聲鳥叫劃破長空。而在潘家園的市場里,已經是人聲鼎沸,海市蜃樓般的龐大旺市正在這個時間開放。潘家園的市場據說開始于清末民初,一些滿清遺老遺少家道衰敗后,靠變賣祖宗遺珍過活。由于面子拉不下來,為躲避熟人,他們來到潘家園偷偷捧著古董文玩站街。時間定在大清早就是因為這時候管理不嚴,一些來路不明的物件比較容易脫手。
眼下,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至此,絲毫不在乎現在的時間才是凌晨,每周末都是如此,摸黑打著手電,一捆捆或是一包包的文玩以批發價出手,當然,借著夜色魚龍混雜,沒個好眼力兜里的鈔票換來的也可能是假貨、殘次品。近年來的文玩熱潮,使得這里每周的交易量都令人吃驚,手串、寶石、玉器、瓷片從全國各地被搜羅至此,再被商人們重新銷往全國各地。
大部分人沒有逛過清晨的鬼市,卻熟悉“潘家園”這個名字,這可能來自很多人提到的豐富收獲,給人一種潘家園是一個便宜撿漏兒的地方,是文玩的慈善批發點。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以前也許有過這種故事或者事故,現在如果還有的話,那是對玩家眼光的一種侮辱。不過,你還是有機會的,只要你懷有比較寬松得趣的心態,持有散心懷舊的步態,你自然會有心情上的收獲;蛘撸僖詴r日,也會有價值上的滿足。
與潘家園的市場不同,附近隨處可見的古玩城都是精英雅集。幾層樓更像是一座精神歌劇院,這里沒有潘家園的喧鬧與如潮的人流,來這里的人是運用專業內力在交流,在互相取悅的,在外界看來他們說的簡直是江湖黑話。但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東亞瓷器的店家,他可以從高麗和你侃到金三胖;可以找到西域特色的店鋪,店家拿著彩色琉璃珠子和你重溫絲綢之路;你甚至可以和高人探討云錦的經緯問題,欣賞緙絲與織錦的美感;即便是簡單的葫蘆、核桃,都會引出一連串物件背后的故事。是這些或新或老的物件,拉近了我們和曾經的聯系,讓我們對神秘的過往不僅僅來自穿越電視劇中的回憶。當然,這些美好的事情多數是來自錢包沒有打開的時候。
早年讀書人書房里的物件,蛻變成了文化人手中的把玩件,再加上各項的帶有傳統色彩的文化寓意后成為了文玩,說白了,其實就是大人的玩具。在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人們就開始思考怎么“玩”,而這文玩便迅速成為了全國大人們追捧的對象。
慢慢的,人們脖子上俗氣的貴金屬被各種賞心悅目的果核珠子、翡翠玉石、珊瑚瑪瑙所取代。原本手腕上的歐米茄、勞力士也變成了橄欖核、蜜蠟等手串。在藝術審美趣味日趨世俗化的當下,日常生活的審美倒朝著藝術化發展了。
既然是流行就必然會衰敗,如今的文玩熱也給今后的文玩冷開了頭,當然,人們玩心不會消失,只不過現如今大把丟掉的金錢,是否還能換成等比價值的物件,可就難講了。其實無論對于大人還是孩子,玩都是一樣,不見得有多貴或者多稀有,玩得快樂,如果從玩中都不能獲得快樂,那還玩什么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