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1月18日電 (記者 楊志雄 黃艷梅)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盧獻匾18日表示,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試點建設進展順利,今年將著手建設毛南語數據庫,并有望完成仡佬語多羅方言數據庫建設。
廣西地處西南邊陲,境內生活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約1900萬人,占總人口的37.9%。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廣西加大力度“搶救”少數民族瀕危語言。
盧獻匾當日出席廣西民委(宗教局)民語委系統工作會議介紹,2014年,廣西開展全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狀況深度調研取得成果,積極推進國家民委“建設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有聲數據庫”試點項目——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工作、實地采集多羅方言數據等民族語文科學搶救保護工作。
廣西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真人朗讀單詞、詞組、講故事、日常對話等形式,實地采集并建立真實語音及其轉寫文本的語料庫,長期保存少數民族瀕危語言。“以后,民眾了解少數民族語言,就可以像看動漫一樣,能產生興趣。”廣西教育廳官員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盧獻匾介紹,目前,廣西已有19個縣和崇左市開播了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廣西完成中國首部瑤語(白褲瑤話)數字電影譯制片《舉起手來》的譯配工作,中國首部毛南語數字電影譯制片《劉老莊八十二壯士》譯配工作進展順利。去年,壯、侗、苗等民族語電影下鄉活動共放映1346場。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近2000萬。自2012年以來,廣西組織實施壯語文水平考試,這是中國少數民族語文標準化考試的首次探索和嘗試。目前,廣西成功將壯語文水平考試結果應用于南寧市壯漢雙語中小學教師、教研員評定職稱、免試職稱外語等社會服務功能。
盧獻匾表示,今年廣西將啟動壯語文水平考試聽力、口語測試課題研究,做好總約160萬字的《壯漢詞匯》定稿和出版工作,編撰出版《壯文社會用字規范手冊》,建立壯語語料庫,啟動《壯漢詞典》編撰工作。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給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帶來機遇和挑戰。據悉,中國56個民族約使用130種語言,其中使用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語言占50%。一些民族語言如東北地區的赫哲語、四川西部的“倒話”、木佬語、阿昌族的仙島語等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