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20日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從2014年5月開始,對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的蟲坪塬墓地進行了田野考古勘探和搶救發掘。年內已清理出墓葬23座、車馬坑1座、灰坑(溝)遺跡5處。出土有銅器、玉器、陶器、泥質明器(略經烘烤未燒結)、貝、瑪瑙、石器等多類文物。其中車馬坑是陜北高原首次發現。
陜北高原驚現車馬坑
距宜川縣城西南10公里的丹州鎮蟲坪塬村,東距黃河約30公里。墓地分布在兩條沖溝間的狹長黃土塬上,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面積約14萬平方米。
據該項目負責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丁巖介紹,該墓葬可劃分為北、中、南三個區域。本年度的發掘工作主要在北區進行。
墓地范圍內地層堆積簡單,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狀。墓室一般口小底大,葬具木質,分為一槨一棺和一棺兩種。墓主頭多數朝東、少數朝北,多為仰身直肢。
丁巖介紹說,墓葬的隨葬品數量和類別差別較大,如規模最大的M17,棺槨內隨葬品雖被盜掘一空,但仍有大量的銅魚、銅鈴、石墜等飾件。小型墓多數“薄葬”,只隨葬諸如玉玦之類的小飾件和泥質明器,個別小墓出土陶器或銅戈、銅削(刀)等。
本次發掘最為重要的是車馬坑(K1)的發現,該坑為長方形豎穴,東西長7.1米,南北寬3.0米,深2.7米,壁略直。該車馬坑北距M17僅5米,綜合相關信息推測應是M17的祔葬。坑內埋設兩車,各有在駕的馬骨兩具。兩車前后縱向排列,馬首朝東,轅亦均東向,輿在西。
東邊(前)為一號車,規格較高,裝飾華麗,車輿與兩匹駕馬保存都較好。車身通體髹赭色漆,諸如伏兔和掩板等構件表面飾有朱漆繪夔龍紋;車衡縛軛上裝有青銅鑾鈴,車軸兩端裝有青銅轄軎。車輿前面及左右兩側箱板外側鑲有近方形玉片。
辀兩側駕馬除數量不少的絡飾和腹部配有裝飾銅片的皮革或麻布質地的韅帶外,還發現套于馬頭上的兩幅青銅馬胄。初步觀察,馬胄是由頂梁片、面側片、鼻側片綴合而成,銅片內壁先襯一層粗織麻布,其內再襯墊一個用竹篾狀編織成的有菱形孔格的籠狀物,用以保護馬面。
二號車居后(西),車輿和駕馬均無裝飾,規格較低,該車的兩匹駕馬被盜,擾壞嚴重。
另外,在M17、車馬坑(K1)的北側和東側,還發現了可能是兆溝的遺跡。
在該墓地還發現了諸如灰坑、灶坑等生活類遺跡,還采集到一些與墓內隨葬品時代特征一致的陶片、石器等遺物,表明在該墓地區域內存在有同時代的居址遺址。
為陜北高原兩周考古提供嶄新材料
蟲坪塬墓地位于陜北高原東南端,地處關中平原向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南距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僅百余公里;東與晉文化核心分布區隔黃河而望;處于三個區域的交匯地點,各文化間交流多有發生。
據丁巖介紹,小型墓中少隨葬或不隨葬實用陶器、隨葬泥質明器和小件玉飾的做法,和梁帶村小型墓極為一致;中型墓M17的槨上置木質框架,上覆織物,下懸銅魚、石墜及銅鈴等飾件的做法,與梁帶村大、中型墓的情況類似。墓葬出土的陶鬲具有斜折沿、束頸有肩、錐狀足跟等特征,陶盆寬平沿、折肩、淺腹,這些特征和山西上馬墓地、米脂張坪兩周之際墓葬出土的陶器特征十分接近,表明這些地域內的文化曾經發生過一定程度的交流。同時,鬲、罐、豆、盆的陶器組合也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中最為常見的組合方式。初步認為蟲坪塬墓地的年代大致處于兩周之際或晚至春秋早期。
丁巖說,車馬坑一號車結構完整,裝飾繁復,保存較好,其中的駕馬頭部的兩副青銅馬胄,更是研究古代駕馬防護裝具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也表明該坑所祔葬墓主身份地位高,以該墓為核心的墓地等級也高。
據文獻記載,有商以降,陜北高原一直為北方游牧或半游牧半農耕民族的主要活動區。西周及春秋時期,狄是主要活動在包括宜川在內的陜西省東北區域的主要部族之一。蟲坪塬墓地從墓葬形制、埋葬習俗、隨葬品等方面觀察,屬于周文化系統且與晉文化有一定的關系,但是該墓地發現多例隨葬羊骨的現象,表明該墓地還可能與狄人有關。
這次考古發掘工作,填補了黃河西岸延安東部區域商周時期遺址的考古發掘空白,相關收獲為兩周時期的周文化、北方少數民族人群文化以及近鄰的晉文化等三者間的關系研究,為陜北高原南緣區域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的探討,提供了嶄新的材料。(本報記者 楊永林 張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