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與《岳陽樓記》的關系可謂婦孺皆知,但要說范仲淹與花洲書院的關系,了解的人可能就少多了。
花洲書院,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鄧州,乃范仲淹所建,《岳陽樓記》誕生于此。
創建書院成就名篇
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以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的身份赴鄧州做知州。到任后,他營建了南陽絕勝百花洲,并在百花洲畔創建花洲書院。他經常到春風堂上執經講學,在春風閣里以文會友,去百花洲上與民同樂。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受滕子京之托,范仲淹在花洲書院春風堂展紙走筆,一氣呵成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不但使岳陽樓名揚天下,也使得它的誕生地——鄧州備受世人青睞。歷史上梅堯臣、黃庭堅、元好問等眾多名人大家都曾到此憑吊,留下許多詩文墨跡。
花洲書院的創辦,使鄧州文運大振,成為鄧州文運昌盛的象征,莘莘學子心儀的殿堂。近千年來,鄧州書香不斷,孕育出了狀元賈黯、賢相李賢、帝師彭始摶,還有當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等大批賢達俊才。
南北兼容風格獨具
歷經滄桑,累圮累修,花洲書院一直是鄧州的最高學府、風景勝地,明時稱“花洲相跡”,清時叫“花洲霖雨”,清代建筑的春風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至今。
書院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的五進四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由講堂、春風堂、藏書樓等建筑組成。中院里的泮池、狀元橋,其小巧精致全國少見,成為書院一大特色。中院還有一口古代的三眼井——范公井。書院西側為二進一院的范公祠,北為四進三院的姚雪垠文學館和鄧州名人館。
花洲書院的建筑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中西部書院建筑群為典型的北方風格,渾厚大氣;東部百花洲建筑群為江南園林風格,小巧玲瓏。這種南北建筑風格的結合,是有原因的:范仲淹是蘇州人,史料記載,范仲淹當年就是按照家鄉建筑的風格建百花洲的。從這個角度可以說,范仲淹“一不留神”,還成了將南方建筑風格融入北方建筑的建筑設計大師。
傳續書香重振文脈
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范公憂樂精神,自2002年始,鄧州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修復花洲書院。歷時三載,勝利告竣。此次花洲書院修復工程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占地百余畝,總投資1600余萬元。
修復后的花洲書院有各類古建筑、仿古建筑66座。書院布局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別有洞天假山組成。洲北湖內大小三島,東側百花洲,緊臨鄧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土城墻,呈現出中國古代書院建筑的莊嚴和恢宏。
花洲書院因其建筑規模宏偉、保存完好、建筑裝飾工藝精湛、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而得到國內多位古建專家的高度贊譽。2014年,鄧州市委、市政府又投資5000余萬元,批地80余畝,擴建二期工程,主要用于修建孔子大殿、國學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等。目前,花洲書院已是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所在地、北大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為鄧州傳續書香、重振文脈發揮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