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銳
日前召開的山東省文化工作會議上,相關負責人通報的一組數據值得關注:“十藝節”后,山東省級藝術創作資金增加至每年3000萬元。而在市級層面,除濟南每年1000萬元、青島每年3000萬元外,其他市藝術創作投入均出現下滑,個別市下滑較大。有些市每年創作經費僅30萬元,還有些地方干脆取消了藝術創作專項資金。
山東各地對文化的支持力度,在籌辦“十藝節”時達到近年頂峰。單從公共文化設施來講,已公布的數字為“籌辦‘十藝節’3年中山東累計投入249億元用于文化硬件的改建”。相比而言,藝術創作方面則“寒酸”了不少:2.8億元。但這些投入帶來可觀回報:全省新創作重點劇目62臺,群眾文藝節目4400多個,參加縣級以上選拔的美術作品1.32萬幅。
各地并未公開說明取消藝術創作資金的原因,原因似乎有以下幾個:“十藝節”閉幕了,“上面”對文化要求松了;主政領導對藝術“不感冒”;當地財政稅收情況不樂觀;沒有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容易出問題。
第一個原因好理解,一些地方負責人認為“‘十藝節’的風刮過去了”,承辦任務完成了,從此可高枕無憂了。至于第二個原因,則被很多市地的文化部門負責人認同。“以前借著辦節,財政該給的錢還得給;現在‘熱氣’過去了,領導又不愛看戲,自然而然削減了藝術創作投入。”
其實上述問題均可歸結為一點:目光短淺。
在一些地方主政負責人看來,修高樓大廈總勝過把錢投到無形的藝術創作中去好:斥資上千萬元,一棟有面子的高樓就建起來了;但如果把這些錢放進文藝院團,好像效果來得不是很明顯。這種典型的懶政思維,是一些地方文藝創作資金被取消的主因。
藝術創作需要文藝工作者的感悟,更離不開他們夜以繼日、甚至持續數十年的積累和后期的無數次修改打磨。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藝術家安東尼奧·洛佩茲創作西班牙皇室肖像畫耗費20年,這也是藝術作品能具有永恒魅力之所在的原因。十天半月創作出的文學作品,有多少讀者愿意看?有多少能在歲月中留下烙印?
藝術創作不是立竿見影的投資行為,它有自身產生效應的規律,這樣勢必需要有一個持續支持藝術創作的機制。
2014年,《山東省舞臺藝術創作規劃(2014年—2016年)》制定。同年山東又建立了舞臺藝術“4+1”工程長效機制,給《規劃》的實施提供了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保障。這一舉措的實施,首先激發了山東省直院團的創作熱情,呂劇《回家》等一批劇目陸續站上舞臺,開始不斷打磨提升,惠民效應也在逐漸擴大。
今年,第十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將舉辦。明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也要在陜西開幕。藝術節上一個地方的作品拿大獎,反映出的是當地對文藝創作多年支持的結果。臨時抱佛腳、搞“應景戲”似的支持藝術創作,有悖于文化發展的規律,也不利于文藝作品惠民、樂民效應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