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皮影戲:從蕭條零落到朝氣蓬勃(圖)

2015/1/26 10:28:11 點擊數: 【字體:

皮影戲:從蕭條零落到朝氣蓬勃(圖)
 
陸豐皮影戲《豬八戒背媳婦》(鄭迅/攝)

  陸豐皮影戲劇團是整個地方戲田野調查過程中令記者最為“耳目一新”的。嶄新的大樓、井井有條的管理、年輕時尚的工作人員,仿佛與“珍稀劇種”、“傳統民俗”之類的標簽掛不上鉤。

  誰曾想到,這里曾經屋漏如注,黯無生機,藝人各奔東西。

  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以及陸豐經濟發展、旅游資源開發、人們生活優越后懷舊情結越來越濃厚等因素的刺激,皮影戲等來了發展的春天。這也依稀是珍稀劇種傳承保護的春天。

  皮影戲的華麗轉身,給珍稀劇種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一場得失并存的實驗。皮影戲與現代動漫的結合,是自我擴大還是自我消融?皮影戲表演不再現場演唱,改為使用錄音,是方便了表演,還是丟失了傳統?其他珍稀劇種在改良發展的過程中,能從皮影戲中得到什么啟示?這些步步躊躇的蘇醒,只是戲劇春天的嫩葉。

  壹、皮影與動漫結合,傳統走向現代

  陪同羊城晚報記者作地方戲田野調查的詹雙暉博士一進入陸豐皮影戲劇團的新大樓,就激動地說:“一定要請康保成老師來看看,老師會多么高興!”

  2004年,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以“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為課題,廣泛進行文獻搜集和田野調查,對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全方位研究。課題歷經三年半,是中國影戲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的田野調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時任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的康保成是課題的總負責人。

  當時康保成看到的陸豐皮影戲,是怎樣的狀況呢?

  “自上世紀80年代末市場經濟興起以來,以往靠國家財政撥款的專業皮影劇團受到很大沖擊。目前雖還保留著一個空的建制,但已有十多年沒有正常演出,基本上是名存實亡。……演職員們說:‘我們現在拿的工資是1997年基本工資的50%。’這根本無法保證演職員養家糊口,更談不上排練和演出。……多數演職員另找門路謀生,有的下海,有的到深圳、惠州等地打工。”

  “我們曾經和戲班共進晚餐,4人交伙食費50元,因為受到優待,菜里明顯多放了肉。”

  “劇團現有的燈光設備已經20多年沒有更換。……里面的線千接萬接,亂七八糟。‘這次為你們(省專家調研團)演出,費了好大勁才調理到勉強可用。’”

  “‘你們來大家集中起來,你們走大家也要出外謀生了。’談到這里,大家神情黯然。果然,第二天上午,當我們再度前往皮影劇團時,看到演職員正在拆臺,影窗(屏幕)上方那條‘歡迎省專家光臨指導’的橫幅被徐徐降下。”(以上引文均摘自《中國皮影戲的淵源與地域文化研究》,康保成等著)

  康保成在《潮州影系的個案研究——關于陸豐皮影的田野考察》一文的結尾寫道:“欣聞廣東省即將啟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我們期待著中國古老劇種起死回生。”

  陸豐皮影戲果然起死回生了。2008年,以“中國皮影戲”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成功入選。2010年,陸豐皮影戲劇團成立了皮影動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把傳統技藝與現代娛樂結合,從事皮影及動漫領域的平面出版、皮影工藝品制作、多元文化產業投資。不久前在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上演的陸豐皮影戲,是新戲《阿星游歷記》,素材靈感來自動漫卡通故事,影身造型和音樂設計都加入了不少現代元素。

  皮影劇團團長江海濱帶羊城晚報記者參觀了劇團大樓。創作室里有年輕時尚的畫師正在設計新劇人物。有兩位畢業于動漫專業的女孩,看見記者拍照,大大方方地笑著。笑容里有一種對工作的滿意,對未來的淡定。大樓的一樓正在建一個小型劇場,施工現場熱火朝天。劇場建成后,這里將成為陸豐旅游景點,游客可以在劇場內觀看皮影戲及白字戲的折子戲,還可以選購皮影工藝品留念。

  參觀完畢,江海濱拿來一些介紹皮影戲現狀的書籍及劇團資料,請羊城晚報記者帶回廣州,轉交康保成老師。

  貳、說真話,才能解決問題

  康保成收到來自陸豐的禮物,倍感欣慰地說:“他們終于走過來了。過去的艱難,真是難以想象。當年我們去海陸豐地區調研瀕危劇種,主管部門還不愿意承認瀕危的現狀。但作為學者我們必須講真話。講真話,問題才能得到重視、得到解決。”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講真話的文化官員也越來越多。

  在日前由廣東省文化廳和羊城晚報社合辦的“廣東省珍稀劇種學術研討會”上,廣東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張梅真誠地呼吁:“各地劇團的負責人和文化主管部門,一定要對我們說真話,讓我們了解真實情況,不要只講成績,不要回避困難,把困難講出來,我們才能幫得上忙。”

  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許永波則在研討會上帶來了更大的好消息。比如,廣東將出臺百臺地方戲發展扶持計劃,要以政府采購形式支持珍稀劇種演出,鼓勵珍稀劇種進校園培養年輕觀眾,戲曲專業院校可開設珍稀劇種人才培訓班。許永波還說,羊城晚報對地方戲的系列報道帶了個好頭,今后各地也要大力宣傳地方戲劇,包裝戲曲明星,讓演員有榮譽感。

  這無疑是廣東地方戲劇的春風。

  叁、借光顯影,浮生若戲

  廣東扶持珍稀劇種演出,已經開始實施。連續幾年的廣東省藝術節,都有西秦戲、白字戲、正字戲的演出劇目。去年的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文化公園中心臺也上演了陸豐皮影戲。很多市民帶小孩來看戲。小孩問父母:“這就是你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嗎?”事實上,這種“會唱戲的動畫片”,年紀可比他們的爸爸、爺爺古老得多,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了。

  中國皮影藝術始于西漢,盛于唐代。南宋末年,皮影戲隨閩南移民傳入海陸豐地區,與潮汕剪紙、影燈等民間藝術結合,成為陸豐皮影戲。

  潮州影盛行于明清時期。清代澄海人李勛《說訣》記錄:“潮人最尚影戲,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繪,作戲者于窗內熱火一盞,以著運之,乃能旋轉如意,舞蹈應節,較之傀儡更覺幽雅可觀。”

  幽雅、有趣,所費無幾,表演自由,是皮影戲在民間流行的重要原因。《碣石衛志》記載:“窮鄉僻壤,地瘠民貧,每廂神誕,多聘木頭戲、皮影戲,蓋其戲金每夜僅三二兩白銀,殷富人家喜慶壽誕,亦樂雇入庭院,以待親朋賓客而添熱鬧者。”戰亂期間,大部分民間戲劇偃旗息鼓,而皮影戲因表演條件限制少,仍零星落索地廣泛存在于鄉間,在萬象蕭條中保留了一點人間的氣味。

  清嘉慶三年(1798年)《韓江·歌一百詩》云:“馬鑼喧擊雜胡琴,楚調秦腔間土音。昨夜隨郎看影戲,月中遺落鳳頭簪。”《潮居雜詩》也有關于皮影戲的描寫:“怡情不覺五更寒,莫聽鐘鳴必盡歡。太息浮生原若戲,那堪戲在影中觀。”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皮影戲,如陜西華縣皮影、華陰老腔皮影、甘肅環縣皮影、河北唐山皮影、浙江海寧皮影等。廣東陸豐皮影精美、華麗,融合了潮汕彩色剪紙的高超技巧,畫師有水墨畫功底。在暖黃的燈光下,影畫如年畫,富有人情味。潮汕物物精致,一切粗獷不得。皮影戲入粵后,繪畫雕刻更為精細,唱腔也更為豐富。借光顯影,含蓄雅致,真有浮生若戲之感。

  肆、傳統皮影藝人的絕活,如今已漸漸失傳

  陸豐皮影戲以獸皮雕鏤成影人,是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舞臺技藝于一身的藝術。影人、影景以牛皮制作。影人高約六寸,五官分明,膚色透明,輪廓生動,色彩、線條勻稱,關節、手腳、眼睛、口皆可活動。在燈影下,影人呈半透明,連水袖的質感都看得出來。影人表演細膩,唱腔以正字戲、白字戲曲牌為主,也唱海陸豐漁歌小調等,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陸豐皮影戲與海陸豐地區的地方戲互相影響。皮影戲中的人物會唱白字腔,白字戲中也有“皮影步”。皮影步是白字戲丑行演員的基本功。

  傳統皮影戲演員表演時盤腿而坐,支起影窗,雙手操作皮影,一兩個人操作全場戲,邊舞邊唱。也有一人獨演的,稱為獨角影。藝人多才多藝,會唱會吹會拉琴會打鼓。老藝人坐著演,雙腳也不閑著,可以踢打樂器,有些技藝高超的藝人甚至用腳也能操縱影人。一個人唱幾個角色,幾種行當,如菩薩一樣化身千萬。

  一個老藝人背起箱子,行走鄉間,就能進行一場又一場孤獨的表演。夜幕降臨,借著燈影唱古今,該是怎樣寂寥,怎樣動人。“躍馬橫戈巾幗將,深山古剎伴青燈。自傷身世夜難寢,獨上后山對月明。……光華凝聚梨花開,梨花神刀誰能猜?可憐奇寶用無處,寂寞終年倚山崖。”(《樊梨花》)

  現代皮影戲節目多是多人合作的,要做到交叉飛舞,忙而不亂,又是另一種功夫。

  陸豐皮影戲是我國三大影系之潮州影系僅存的一支,表演最有戲劇味,行當豐富。可惜的是,如今皮影戲表演已不再由演員現場演唱,也沒有樂隊配樂,全部改用錄音了。這樣外出表演、巡演示范都方便多了。但傳統皮影戲自身的藝術魅力也大打折扣。戲劇的魅力之一,正在于每場演出的不可復制性。

  陸豐市皮影戲劇團副團長蔡錦鎮來自皮影世家。他的爺爺蔡強、父親蔡娘仔都是著名皮影藝人。蔡娘仔能唱生、旦、凈、丑多種行當,一邊操作影偶,一邊張口唱念。他說:“唱皮影,公婆生旦都要懂!”蔡娘仔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女性的歌手,因此得名。他八十多歲時,仍能靈活地進行表演,唱念戲詞時中氣十足,清脆響亮。

  這樣的絕活,如今的皮影藝人難以掌握。或許,有了動漫技術的支持,他們的演出,從此可以不這么累了?

  大家談

  讓珍稀劇種保護扶持成為新常態

  廣東珍稀劇種歷史悠久、特色濃郁、劇目豐富、名伶輩出,承載著嶺南一方水土的文化記憶,是表現和傳承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嶺南文化的“活態”表現形式,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全省對于保護和傳承珍稀劇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如海豐西秦戲、白字戲,陸豐正字戲,雷州雷劇,五華采茶戲等,被列為國家級、省級非遺保護項目之后,創排了《留取丹心照汗青》、《劉文龍》、《龍宮奇緣》等一批新的劇目。演出場次和演出收入增加,劇團煥發出新的活力。

  廣東珍稀劇種保護雖然成效不錯,但從總體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很令人擔憂。不少劇種都面臨人才青黃不接、行當不全、演出劇目減少、設施老化、演出質量偏低、市場萎縮等窘境。珍稀劇種的保護傳承關乎地方特色文化建設,關乎嶺南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在文化消費多元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多種因素的沖擊下,加大珍稀劇種的保護傳承迫在眉睫。

  為推動廣東地方戲曲繁榮發展,今年省里將出臺百臺地方戲發展扶持計劃,由省級財政連續三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包括珍稀劇種在內的地方戲曲發展。隨著百臺地方戲發展扶持計劃的組織實施,加大珍稀劇種保護扶持將成為新常態。保護傳承珍稀劇種,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議抓好以下五項措施:

  一是加大支持演出的力度。不同劇種的演出情況差別較大,有的演出任務過重,有的市場嚴重萎縮。雷劇、西秦戲、白字戲等劇種,有的劇團每年演出超過180場,而大多數的珍稀劇種每年演出只有50到100場,少數劇種只有十幾二十場。多數演出都是為神誕廟會等民俗活動服務,這是珍稀劇種生存的一種重要方式。演出是珍稀劇種的生命線,但為了生存而沒有時間排練,對珍稀劇種也是傷害。加大演出的支持力度,可以提升劇團收入,減輕生存壓力。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支持珍稀劇種演出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城市,開展文化惠民服務。要根據珍稀劇種地域性強的特點,支持更多的劇目在當地或周邊地區演出。推動珍稀劇種進校園,尤其是在中小學演出,培養年輕人對戲曲文化的興趣愛好和文化消費習慣,可扭轉觀眾老齡化、戲曲院校生源不足的狀況。針對大量農民向城市流動、農村演出市場日益萎縮的情況,支持珍稀劇種到城市和發達地區展演,將擴大影響力。

  二是鼓勵創作生產更多優秀劇目。近年來廣東珍稀劇種創排了一批劇目,但大多數院團還是缺乏創作能力和創作經費,演出劇目比較粗糙。沒有藝術競爭力,珍稀劇種就不可能有吸引力,不可能長期傳承下去。加大珍稀劇種創作扶持,尤其是要向僅存一兩個團或欠發達地區的劇種傾斜。沒有劇目和劇團,劇種也就消亡了。扶持創作,包括重排和改編優秀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移植排演現代戲。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創作更多符合當地群眾審美觀念、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劇目創作要發揮寓教于樂的特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華傳統美德。

  三是抓緊搶救優秀傳統劇目和傳統技藝。珍稀劇種成為非遺項目,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并不等于進了保險箱,不等于解決了傳統劇目流失、傳統技藝失傳的問題。省里已著手進行珍稀劇種搶救工作,各地也要抓緊調查本地珍稀劇種的分布和發展現狀,整理傳統劇目樂譜,進行錄音錄像,搶救可能“人老藝絕、團散劇亡”的劇種。要借助高校平臺,壯大搶救珍稀劇種的力量。

  四是加強宣傳推介。保護傳承不僅是院團和政府部門的責任,更要依靠社會和民間力量,后者恰恰是珍稀劇種的生命力所在。《羊城晚報》為促進地方戲曲傳承發展,近期開設專題,集中宣傳廣東地方戲曲的發展情況,開了個好頭。各地也要協調組織新聞媒體開設專欄專題,宣傳珍稀劇種的名家名作,打造本地戲曲明星,提高演職人員的榮譽感和成就感。院團也要適應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形勢,通過網站、微信等新媒體增強與網民的交流,擴大自身影響。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群眾性演唱比賽,培育群眾基礎。

  五是加大人才培養。目前,珍稀劇種演職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年齡偏大、人才斷層。可依托省內戲曲院校,開設在職人員提高班,或定期開展編劇、導演、演員、舞美等短期業務培訓班。目前,全省文藝界正在開展“深入生活、扎根基層”主題實踐活動。基層劇團要抓住這一契機,邀請專家、有經驗的老藝人下基層,為院團演員授藝解惑。

  珍稀劇種保護傳承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廣東珍稀劇種一定會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羊城晚報記者 鐘哲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