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對外發布了2014年6項重大考古發現成果: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北魏墓地的考古發掘,出土的金項圈與寶石帶胯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的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宮城及城門遺跡,對于深入了解遼上京城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中蒙考古發現匈奴時期“三連城”址
2014年,中蒙考古進入第9個年頭。這一年,中蒙聯合考古隊對蒙古國詹和碩遺址和塔林和日木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中詹和碩遺址中發現有房址、窯址、墓葬等遺跡多處,在塔林和日木遺址發現了匈奴時期的“三連城”址,這也是中國考古隊在蒙古高原深處的又一項重大考古新收獲。
在蒙古國布爾干省達欣其楞蘇木境內,這里是蒙古國詹和碩遺址。中蒙考古隊在該遺址共清理2處房址,6座墓葬。其中在2號遺址內發現了一座石板砌筑房址,室內空間用泥磚分割成南北對稱的兩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3個小室,室內地面鋪砌石板,在房址中出土有壓光紋灰陶片及籃紋灰陶片等,根據陶片推測該房址的年代應為匈奴時期。而1號遺址內發現的5號墓葬較為特殊,出土有羊椎骨、木耳杯、鐵箭鏃、青銅飾件及帶胯等遺物,墓主人為男性,根據出土器物推斷,該墓葬的時代為鮮卑時期。同樣位于蒙古國后杭愛省烏貴諾爾蘇木西30公里處,遺址三面環山,南臨塔米爾河的蒙古國塔林和日木遺址。其為東西相連的三座城址組成,俗稱“三連城”,每座城中心位置都有一座大型土臺,外圍分布有幾座小型的土臺。
2014年中蒙考古隊對1號城址東墻、城壕進行了解剖,發掘面積為400平方米。較為重要的是在一處建筑臺基頂部發現一座墓葬。該墓葬為墓主人系仰身直肢葬,雙手各放置在胯部。隨葬品出土有陶罐、金頭飾、弓弭、銅項飾、銅質化妝工具、銅手鐲與戒指、鐵劍、皮囊、銅羊距骨及紡織物等。
集寧路古城遺址清理墓葬65座
考古工作者曾在位于烏蘭察布市巴彥塔拉鄉土城子村集寧路古城遺址,以及城址東側旗桿山周圍發現多座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代墓葬,2014年考古人員對這批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發現。其為進一步研究集寧路古城所在地區的歷史沿革、人類活動種群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此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65座、灰坑2個、灰溝1條。在65座墓葬中有鮮卑墓6座、元代墓59座,出土了一批陶、瓷、金、銅、鐵、石、骨、貝、木等遺物。鮮卑墓葬共清理6座,多單人葬,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側身直肢和仰身屈肢葬三類,多數有木棺葬具。其中4座墓有殉牲,為牛頭、馬頭、豬肋骨和羊肋骨等,出土有陶、瓷、金、銅、鐵、石、骨器及貝殼、銅錢等器物,較為重要的文物是金飾片和透雕三鹿紋金牌飾。元代墓葬共清理59座,多為家族墓地。以單人葬墓居多,也有雙人合葬、尸骨與骨灰合葬等葬式,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器、銅器、鐵器、石料器、骨器、木器、絲織品、錢幣等器物。
伊和淖爾墓地發現金項圈與寶石帶胯
2014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對位于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伊和淖爾蘇木寶日陶勒蓋嘎查的伊和淖爾墓地進行了考古勘探,又發現2座土洞室墓和1座土坑豎穴墓,并對之進行了考古發掘。在4號墓人骨周圍及木棺內壁發現了大量氈毛,表明墓主人曾被毛氈包裹后放入木棺,出土有銅鈴、陶壺、齒貝、鐵刀等文物;5號墓出土有金指環、鎏金指環、銅泡釘、水波紋陶片、皮制品、鐵釘等文物;6號墓墓主頭骨東北側放置漆碗、筒形漆器等器物,頭部兩側分別出土了一枚金耳環,胸前放置一條金項圈,腰部佩有金腰帶,手指上戴有金指環,右臂外側出土了一些木箭桿,雙足間放置一件骨弓弭,足端上方擺放一件陶壺,陶壺下方放置一條穿在皮制品上的掛鏈,墓主人胸部左側放置了一具動物骨骼。該墓葬的考古發掘,為進一步研究北魏時期的邊疆歷史及東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
遼上京宮城位置初步確認
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遼上京古城遺址,2014年初步確認遼上京宮城位置,考古工作者對遼上京古城遺址宮城北墻、南墻、西墻上的6處城墻遺址以及西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面積1000平方米。宮城城墻由夯土夯筑而成,夯土可分為地上墻身和地下基槽兩部分。墻基兩側筑有夯土護坡,墻外設有壕溝。通過考古發掘確認了遼上京宮城西門。宮城西門遺址位于宮城西墻中部,與皇城西門相對,之間有道路相連。城門兩側建有夯土墩臺,中間設單門道,寬度約為6.4米,門道內尚存將軍石、地栿石、柱洞等建筑基礎遺跡。根據遺跡和遺物推斷,該門址在遼代至少經過兩次較大的營建。城門毀棄后,此處又先后建有依宮墻而建的房址、院墻等晚期遺跡,直到金代以后完全廢棄。
霍洛柴登古城為西漢西河郡郡治
2014年考古工作者對位于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浩饒柴達木嘎查霍洛柴登古城再次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的5座陶窯窯室平面近長方形,窯床及窯室壁均有一層青褐色燒結面。窯床外有火膛和煙囪。出土器物有大量陶片、板瓦、菱格紋磚及少量鐵器、銅錢等。陶器有罐、壺、盆、甑、碗、鏊等,其中部分陶器已燒結變形。另外在陶窯內還出土馬、豬陶俑各一件,造型生動。同時霍洛柴登古城城垣周長5000余米,遺址面積達4平方公里,城址規模宏大。在城內曾發現有“西河農令”“中營司馬”等漢代官印。在古城的西部坡地上還發現有燒制陶器窯址多處,另外在古城內曾多次發現錢幣窖藏。考古工作者根據古城內出土的“西河農令”銅印以及古城城垣規模判斷,該古城遺址應是西漢北方重鎮西河郡的郡治所在。在當時,這里是西漢王朝控制北部邊疆的重要前沿陣地。
哈民遺址居住面保存較好
哈民遺址總面積17萬平方米?脊殴ぷ髡咴2010年至2013年對哈民遺址進行過3次發掘,2014年考古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共計清理房址13座,墓葬1座、灰坑4座,共出土遺物有陶、石、玉、骨、角、蚌器等共計150余件。此次考古發掘清理的房址布局成排、規整統一,平面呈“凸”字形,為圓角長方形或圓角方形,半地穴式,門道朝東南。房屋間隔3至5米左右。房址面積8~20平方米不等,居住面保存較好。圓形土坑灶位于居室中部偏南,正對門道。另外還發現一座墓葬,墓內僅見幾枚蚌殼,無其他隨葬品。該遺址出土哈民陶器以細砂質陶為主,少量的泥質陶。器型有斜直壁筒形罐、小口雙耳溜肩壺、敞口弧壁淺腹缽、敞口斜壁平底盆、少見紡輪、斜口器、“丫形”器等。出土石器有磨盤、磨棒、餅、斧、錛、耜、砍砸器、環狀器、鏃、葉等,另外出土了一件極為珍貴的三聯玉璧。哈民遺址的年代大體相當于紅山文化晚期階段,距今約5100至5500年。此次考古發掘,為重新認識并復原史前聚落的真實面貌及人地關系等方面提供了科學翔實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