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來到“齊筆”原產地山東廣饒大王鎮,探訪齊筆制作工藝。
齊筆工藝的傳承人郭明昌夫婦向筆者詳細展示了齊筆制作的工序。主要制作方法就是先做成毛筆頭中心的“筆柱”,也稱“筆胎”,再在筆柱上覆上一層薄薄的披毛,把筆柱緊緊抱住。然后對筆頭進行“掐頭、圓頭、覆頭、平頭”等精心制作。從選擇毛料到制成筆頭的過程稱為“水盆”,主要是因為其中大部分的工序都需要在放有石灰的水中完成。“水盆”工序完成后進行離開水盆的“干作”,即是將做好的筆頭經過按頭、修筆、捋菜等工序將一支齊筆的雛形初步完成。之后還要將筆桿刻上精美的圖案及文字,經包裝后一支支飽含筆工心血的毛筆才算全部完成。從選料到成筆,要經過浸、撥、梳、并、連、剔等150多道工序,每個步驟都是手工活,技術要求很高。
年近六旬的郭明昌出生于大王鎮大張淡村。這個村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齊筆,郭明昌的父親郭樂銀、岳父魏守先都是當地有名的制筆名匠。他的妻子魏玉芬,也傳承父業做齊筆。兩人互相切磋,技藝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毛筆制作越來越不景氣,生產規模日益萎縮,許多制筆藝人棄筆經商。有朋友勸郭明昌開工廠辦企業掙大錢,但郭明昌思來想去,怎么也舍不得丟下這門手藝。在齊筆制作日益蕭條的日子,郭明昌依然在農閑時,跟妻子一起制作齊筆。現在齊筆終于迎來了新契機,并于最近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