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潔芳
在貴州北部,曾經存在過一個歷經唐宋元明四個朝代、延續了725年的政權,這就是楊氏土司。從首任土司楊端至末代土司楊應龍,楊氏對播州(置于唐貞觀十三年)的統治共27代30世,由于史書記載有限,即使將時光倒流,我們也很難想象1000多年前在我國西南地區叱咤風云的楊氏家族是怎樣的風光無限。由此,我們將尋找答案的期望寄托于考古發現。
關注楊氏土司墓源于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那時考古學家先后發掘出楊文、楊升、楊綱、楊輝、楊愛、楊粲墓,為了解楊氏土司掀開了歷史的一角,然而由于盜擾嚴重,獲得的有效信息并不多。直至2014年7月,貴州遵義市新蒲播州3座楊氏土司墓的發現,為楊氏家族興衰成敗的描繪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楊價墓:唯一一座未經盜擾的墓葬
貴州遵義新蒲村仁江河西岸,面水背山,是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在這里,楊氏家族第14世楊價夫婦墓、第21世楊鏗夫婦墓、第28世楊烈夫婦墓被先后發掘。“其中楊價夫婦墓是楊氏土司墓中唯一一座未經盜擾的墓葬,十分難得,這將為我們認識楊氏土司提供豐富的資料。”貴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周必素說。
楊價夫婦墓與楊烈、楊鏗墓同處一個墓園,直線距離并不遠,其距楊鏗墓約200米,距楊烈墓不過40米。墓葬采用土坑木槨墓樣式,分為左右兩室,中間有一道天然黃土隔斷,左側是男性墓葬。這間墓室的頭箱及破損的棺槨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銀器和玉器。這些器物做工精致,包括金盞、金梅瓶、金勺、金劍鞘、銀制的執壺、碗、燭臺及玉石制作的杯子等,還有一個60多厘米寬的鎏金雙魚銀洗。右墓室是女性墓葬,也有碩大棺槨、頭箱。在頭箱中,發現雕有兩條螭吻的金盞、金盤,以及10多件銀制的梅瓶、燭臺、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還發現一個40厘米寬的圓形陶制器物,懷疑是陪葬的腰坑。
雖然墓主人身份顯赫,但無墓志出土,考古人員為何斷定其為楊價夫婦墓呢?周必素介紹,楊價夫婦墓盡管尚無墓志發現,但從墓葬位置、年代、等級,尤其是同墓園楊價后人楊鏗墓的墓志記載可以推斷。楊鏗死后祔葬于“洪江原”“威靈英烈侯墓之右”,在楊氏先人中,僅第14世楊價獲封“威靈英烈侯”。由此推斷,位于楊鏗墓左側的南宋末期的大型墓葬主人,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播州土司楊價。據先前出土的《楊文神道碑》可知,楊價卒于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楊價墓的年代應在此年或此年稍后;而其夫人墓的年代,在女室頭箱出土有一件銀燭臺,上刻有“乙卯,田都統司公用”8字,據此銘文可以知道,田夫人卒于宋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或該年以后,墓的營造距離此年不遠。
實驗室考古大顯神通
由于墓葬歷經700年面世,棺槨、木器等文物變得十分脆弱,就連一些金銀器都有所粘連。“所以,為了信息資料提取的完整、系統和對出土文物的保護,我們決定將兩棺整體套箱提取,運送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實驗室考古。目前,考古清理還在進行中,更多的考古資料提取和研究,將在全國考古學者的參與下持續進行。”周必素說。
在套箱整體提取墓葬的過程中,木工活的專業程度成為考量搬運工作的關鍵因素。“這種木工活跟普通木工活不一樣,要求鉆孔準確、釘板結實,還要考慮便于拆卸,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文物的震動。”社科院考古所考古專家說。
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遵義新蒲楊氏墓群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考古發掘出的3座楊氏土司墓葬,使經過考古發掘確認的楊氏土司墓葬增至9座,豐富和完善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楊氏統領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將覆滅的主要時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楊氏從宋代封建領主到元明土司的演變過程,對貴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新蒲村楊氏墓群中的楊價夫婦合葬墓,是播州楊氏目前唯一的土坑木槨墓,區別于以往土坑石槨墓,豐富了播州楊氏的墓葬類型;而且該墓也是業已發掘的楊氏諸墓中唯一未經盜擾的墓葬。目前,已在頭箱與棺槨之間清理出成套精美金銀器80余件,堪稱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是深入認識南宋時期的喪葬禮儀和宋代金銀器制作工藝、藝術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此次發掘將墓內墓外相結合,第一次科學、系統地揭露出楊氏土司墓地的墓園格局。發掘中確認了楊價墓墓垣(南宋)、楊烈墓墓垣(明代),門址及其相互之間的疊壓關系,使研究者完整認識楊氏土司的喪葬制度和習俗成為可能。
相關鏈接
土司制度是歷史上封建王朝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首領的籠絡政策。從元朝開始,管理制度更為嚴格,明朝則進一步完善,明末改為流官制,使土司制度幾近瓦解。根據《中國土司制度》作者龔蔭的統計,從西北、西南至華南,全國先后出現的土司數量是2569家。而在所有的西南土司中,以海龍囤為代表的播州楊氏土司是最大的。
播州置于唐貞觀十三年。唐乾符三年,山西太原人楊端平由南詔入播,收復播州,開始對播州的世襲統治。
元明時期,朝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管理制度,播州楊氏土司位居貴州四大土司(播州楊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東宋氏)之首,直至明萬歷二十八年“平播之役”,最后一位土司楊應龍被剿滅。次年,朝廷對播州實行“改土歸流”,分播州為遵義軍民府和平越軍民府。
從楊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一共27代30世,對播州世襲統治長達725年,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