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婧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些民間藝術中的精華被定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出臺了專門的法律法規,并給予各項優惠政策,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各種補貼和幫助。但不得不承認,非遺保護仍面臨很多問題,如公眾了解度不夠,缺乏推廣途徑,難覓傳承技藝的接班人等。
其中突出的問題在于傳承乏力,而傳承人恰恰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核心是以人為載體,它的擁有者存在于民間,是他們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
國務院至今已公布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據統計,首批226人中60歲以上(不包括60歲)的約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歲以上的約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歲以上的約占78%。其中,在第三批傳統戲劇類的196位代表性傳承人里,60歲以下的僅有19人。
很多非遺項目都面臨著人亡藝亡的尷尬處境。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織錦工藝的繼承者越來越少,上世紀50年代,黎族婦女普遍掌握黎錦工藝,到上世紀70年代已不足一半,現掌握織染技藝的不足百人,而且掌握這項技藝的人大多年事已高。再如,山東泰山皮影的代表性傳承人是66歲的范正安,他也是這門民間藝術目前的唯一傳人。老人說:“在我之后,就沒人能表演這樣的藝術了,這門絕活也就失傳了。”
為何年輕人不愿意學習和傳承非遺文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非遺項目是依靠純粹的手工制作,制作過程辛苦,耗費時間長,但相應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并不與之相符,甚至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高,所以年輕人對于傳承非遺難有熱情。
這種兩難困境該如何解決?在互聯網思維已經滲透到各種傳統行業的今天,借助互聯網的幫助,是否可能對改變非遺傳承的困境起到一定幫助作用?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楊立川曾提出一個觀點,即在網絡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絡化生存是非遺保護中不可回避的課題。這一觀點越來越成為共識,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關注非遺的保護問題。
日前,互聯網巨頭百度發起成立的中國民營文化企業商會發起了一項助力非遺保護的公益計劃,其執行會長王強向記者談到,為了幫助解決非遺的傳承難題,首先要解決傳播問題,通過百度、愛奇藝等互聯網平臺,將非遺文化的傳播滲透到億萬網民的日常生活中,讓更多人了解、喜歡非遺。同時,借助互聯網手段,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通過視頻方式,將自己的技藝上傳到專業平臺,在全國乃至全球尋找喜歡非遺的青年,并推薦給他們感興趣的技藝,解決非遺傳承中師資、生源信息不對稱,以及傳授成本高的問題。
這種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傳播、推廣非遺文化的想法具有創新意義,但在實際中,很多傳承人年事已高,有些傳承人居住在鄉村、牧區,對網絡比較陌生,并且有些非遺技藝,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桑皮紙制作技藝,其流程包括選料、剝皮、蒸煮、打漿、撈紙、焙紙等30多道程序,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這么復雜的技藝如何用一段短短的視頻體現也是問題。
對此,愛奇藝副總裁耿曉華表示,這些問題隨著4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會越來越容易解決,將來視頻的拍攝、上傳會越來越簡單,這對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是一個新的機會。此外,互聯網的商業環境很好,很多網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會產生消費行為。對非遺項目來說,也許可以產生商品預訂、定制的機會,這也許是幫助一些非遺項目變現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