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非遺傳承人汪華盛:用魚餅“勾起”時尚溫州的味道

2015/3/11 11:28:54 點擊數: 【字體:

  中新網溫州3月10日電 (記者 汪恩民)民國初年,一位姓汪名瑞麟字永高的永嘉嶼北人來浙江省溫州市永嘉場謀生。他選了新鮮上好的鮸魚、鰻魚、馬鮫魚,去骨,并將魚肉與淀粉等雜揉在一起,制作成魚餅,打響了“永高”的招牌。后來,汪氏傳人將“永高”注冊為商標。

  時光流轉,當很多名小吃在歲月的洗刷下銷聲匿跡之時,永高魚餅卻走在了傳統小吃產業化的前列。現在除了菜場外,人們還能在連鎖店里看到真空包裝、冷凍的禮品魚餅,產品遠銷法國、意大利及東歐各國。

  據永高魚餅第四代傳人、溫州永高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汪華盛介紹,溫州整個魚餅產業鏈產值高達幾億。“現在只要提到溫州,魚餅就是代表小吃。傳統記憶融合現代時尚元素,魚餅正成為‘時尚溫州’的時尚味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歷史:來自遠古傳承的美味

  溫州,地處東海之濱,魚類資源豐富。溫州的魚類食俗,源遠流長,傳承深厚。《博物志》記載云:“東南之人食水產……龜、鱉、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闡明甌越人在商周時期以養成靠吃魚為生的生活習俗。到漢代,已逐漸演變發展成“楚越之地,飯稻羹魚,果蔬贏蛤……”(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此時,勤勞聰慧的東甌人民已經學會制作以魚類為原料的魚羹美食。

  溫州魚餅,正是溫州人民創造、傳承、享用的魚食文化之精髓。

  幾千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溫州的魚食文化同樣經歷了從生食到熟食、粗食到精食的漫長過程。溫州魚餅,以古老的魚羹為基礎,經過歷代民間反復實踐不斷改進,逐步形成采用將魚剔骨存肉加工成肉糜,略加調味和番薯粉做成魚餅,用蒸、炸、燉、汆等方法進行烹制,成為溫州人著名的傳統佳肴。

  近些年,溫州公布了入選溫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19項傳統小吃制作技藝。其中,就有汪式魚餅制作技藝。

  “這是來自遠古傳承的美味,是溫州文化的一道強力傳承。很多時候,人們不僅在吃魚餅,觀賞魚餅制作的技藝,更是在與溫州悠久的歷史形成共鳴。”汪華盛認為,這才是魚餅制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

  蛻變:一份思念“點燃”一個產業

  “在法國的時候,我最懷念的,就是溫州魚餅的滋味。”在法國求學后歸國創業的海歸碩士張宏偉告訴記者,對于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來說,魚餅就是他對家的記憶,也是他回國的動力之一。

  張宏偉并不是個例。在非遺傳承人、溫州永高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汪華盛的童年記憶中,魚餅的味道,就是爸爸的味道、過年的味道。

  汪華盛的孩提時代,正是改革開放初期。父親汪和鈞和《溫州一家人》中的主人公一樣,成為溫州闖蕩外地的供銷大軍中的一員。平時在外推銷貨物,等到過年時,父親回到家,總會做不少魚餅,分給親戚朋友吃,大家都稱贊父親的手藝好。上世紀80年代末,汪和鈞到匈牙利的一家溫州餐館當廚師,魚餅就是他的一道拿手菜。

  正是在海外看到了華人華僑對魚餅的特殊情感,汪和鈞頗有感觸,決定將魚餅“發揚光大”。

  1993年,汪和鈞響應政府號召回國創業,回溫創立了永高食品有限公司,除了做速凍食品,更是想將家鄉特有的魚餅做成產業、做成品牌。但是,魚餅一直以來是手工制作,變成流水線上的商品后,如何能保留原來的口味,成了一道難題。汪和鈞前后花了近10年時間反復試驗各種食材的配比,改進機器設備。2007年,大批量機器制作的魚餅終于在口味、保質期等各方面通過了測試。

  兒子汪華盛記得,當時從廠里冷庫中運出父親10年來的“試驗品”,足足用拖拉機運了7整車!“現在‘永高魚餅’的口味,就是爸爸那10多年的心血。”汪華盛說。

  此后,“永高魚餅”放棄了其他速凍食品業務,專注做魚餅,產品有鮸魚餅、墨魚餅、真空魚餅等等,并獲得了浙江省、溫州市農博會的不少殊榮。目前,“永高魚餅”的年產值近2000萬元,在省內開有13家專賣店。

  助力:政府支持“呵護”企業做強

  “永高一路走來,離不開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和關愛。沒有政府的幫助,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氛圍,企業不可能有今天的規模。”汪華盛對此感觸頗深。

  汪華盛表示,溫州永高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溫州市甌海經濟開發區內,長期以來,甌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管家式”服務,讓企業發展沒有后顧之憂。“很多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管委會的領導都已經提前考慮到了,讓我們可以放開手腳,全力去提升企業的實力。”

  為了做強“永高魚餅”的品牌,將魚餅技藝得到有效傳承,汪華盛想得頭發都白了幾根。正在這時,溫州市甌海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領導找上門來,積極推動“永高魚餅”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后,不僅魚餅技藝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也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助推了企業做強做大。

  此外,甌海區政府和甌海區農業局的領導,還鼓勵汪華盛走出溫州,到省會杭州“亮相”。“永高魚餅”從此被杭州市民記住,連續多年捧回浙江省農博會金獎。

  溫州市政府農業龍頭企業、甌海區名牌產品、溫州名特產稱號。。。。。。在一長串的證書和榮譽背后,汪華盛都能講出一段與當地政府部門的“善緣”。“在溫州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沒有選擇離開溫州,正是因為當地的政府,給我們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企業也是有良心的,哪里對你好,我們會記在心里。”

  未來:打造時尚溫州的味道

  作為溫州的“一號新產業”,電子商務被視為重塑溫州模式、復原溫州經濟的重要措施之一。溫州近年來把網絡經濟作為“一號新產業”來抓,通過全面推進“電商換市”,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012年7月9日,溫州市出臺了溫政辦(2012)137號文件——《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溫州電子商務正式進入了發展的軌道。2013年9月,溫州市又出臺了《溫州市促進網絡經濟發展扶持辦法(試行)》,從培育壯大網絡經濟主體、規劃建設網絡經濟集聚區等方面入手,推出了租金補助、稅收優惠、發展獎勵等一攬子扶持政策。

  在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看來,溫州發展網絡經濟具有先天的優勢。“網絡經濟不是賣火車頭,賣的是大量的服裝、鞋等日用品。”

  陳一新認為這正是溫州傳統優勢產業。同時溫州在全國范圍內最早出現了專業市場,具有成熟的經驗,這有利于網絡虛擬市場的開拓,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零距離對接,可以將原產地變成原銷地。

  陳一新的話,讓一直關注時事的汪華盛大受啟發和鼓舞。溫州的市場份額畢竟有限。如何讓自己的產品適應網絡時代,通過網絡營銷,讓網絡幫助產品迅速走出溫州,拓展外地市場?

  這個時候,是共青團溫州市甌海區委員會帶著汪華盛參加杭州互聯網之旅,通過對阿里巴巴的考察,讓他學會了互聯網思維。

  汪華盛發現,一盒冷凍魚餅,最長可以在泡沫盒的保溫層下,在常溫里呆上兩三天而不變質。

  “魚餅是好吃,可是需要冷藏。要是出國想帶著,就不方便了。”不少這樣的反饋傳到汪華盛耳邊時,結合發展網絡營銷的思路,一個做魚餅衍生零食的念頭就升了起來。2013年,用鮸魚、鹵醬汁調制成的“魚豆腐”投產,成為“永高”的第一款魚餅衍生零食。

  有了好的產品,汪華盛積極“招兵買馬”,在天貓上打造起自己的品牌店和依托網絡的營銷大軍,開辟出了新藍海。永高的食品搭載著網絡的平臺,走出了溫州,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國乃至全世界。

  下一步,汪華盛緊盯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時尚溫州”,準備在時尚上做文章。“衣服可以時尚,鞋子可以時尚,為什么食品就不能承載時尚的內涵?”

  汪華盛正在和他的設計團隊一起,在包裝和品牌塑造上,引入時尚的元素,讓魚餅“俏”起來。“我要讓永高魚餅,成為時尚溫州的味道!”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