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吃春卷,這是揚州人的傳統。春卷始于唐代,由春餅演變而來。到了明代,它的形式與內容則發展得盡善盡美。從此揚州人便沿襲著這辭舊迎新的飲食習俗,并將其發揚光大。
春卷是揚州的一道名點,論名聲,用響亮二字來表達,毫不夸張。揚州的春卷不僅大量內銷,而且大舉外銷。好些國家都有揚州春卷的真容。
揚州的春卷就餡來說,有豆沙的、青菜的、薺菜的、青蒜的、韭黃的、豌豆的、冬筍的、大白菜的,可謂內容豐富,品種繁多。最近為滿足港澳及閩粵等地食客的口味,又推出了三丁春卷和海鮮春卷。用句時髦話來說,揚州的春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一根根春卷,就鋼筆長短,只是比其略粗。經過煎制,金黃色的皮,酥脆酥脆的;豐富的餡,鮮美鮮美的。春節期間,煮一鍋新米粥,就著春卷下飯,真是美不可言。但凡來客,奉上一杯香茶,再佐以一盤春卷,頗見主人的熱情,頗助滔滔的談興。
春卷可當茶點,可充主食,亦是下酒的妙品。
春卷好吃,皮是關鍵。烙春卷皮是項技術活,首先面要調得好。一盆面稀溜溜的,有點像糨糊。面團抓在手上,要不停地上下顫動,近似拍球。在似彈似墜間,將面團朝煤爐上的鐵板一摁,隨即作順時針轉動,然后把面團一提,用小鏟一挑,一張春卷皮便做好了。整個制作過程,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一張圓圓的春卷皮,像個小鍋底,其厚薄程度,似紙張似蟬翼。通常一市斤春卷皮,要達到六十張以上,這才見功夫。偏薄,包出的春卷易斷、露餡,大煞風景;太厚,那就成了面棒,令人興味全無。
包春卷并不難,勻稱就行。一般由巧手媳婦出個樣品,然后大家依其長短肥瘦,依樣畫葫蘆。這樣包出的春卷,整齊劃一,齊刷刷的,像儀仗隊一樣,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