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英國將進口中國"數學神書" 激起英國社會廣泛討論

2015/4/4 18:30:48 點擊數: 【字體:

  環球時報

  今年夏天,被譽為“教學神書”的上海數學教材《一課一練》將擺上英國部分小學的課桌,成為當地孩子學習數學的新范本。上海小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一課一練》“練到”英國,這是中英兩國在教育領域展開合作的又一項重要工程。從中國數學老師“支教”英國,到中國教材亮相當地課堂,再到考卷也被“拷貝”借鑒,中式數學教育出口不列顛究竟價值幾何?這個話題正在英國社會引發熱議。

  數學拔尖引英國取經

  在東倫敦圣瑪麗小學讀書的多哈今年7歲,是班上的數學尖子。他對學校即將引入的中國課本充滿好奇。多哈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前英國教育部長親自來到學校,旁聽從上海來“支教”的中國老師如何用英語教授數學。該校員工露西對記者說,英國人的確不擅長活用數學知識,比如買東西時不會快速找錢,買房時更難精打細算。她說,自己的學校不僅購買中國教材,還會引進中國考卷。這些考卷先由老師們拿去“深耕”,再改造成英國學生容易接受的模式。

  根據英國出版商哈珀·柯林斯的介紹,《一課一練》英國版共有11冊,分別對應英國小學到初中的11個年級。該教材將以原書中的題目為基礎,針對英國本地特點進行適當修改。出版社表示,目前還不便透露更多詳情,內容上的調整是因為中英兩國學制和課程標準不一樣。比如說,英國版《一課一練》5年級的內容,可能會同時涵蓋中國版4至6年級的內容。

  家住倫敦西區海默史密斯的特里希對記者說,很遺憾自己兩個孩子就讀的學校沒有使用《一課一練》的計劃。不過特里希打算在新書出版后到書店去買,并稱“不在乎價錢”。從去年開始,特里希就在關注英國教育部門引進中國教材的進展,“聽說中國孩子數學很牛,這套教材也一定有過人之處”。

  特里希還告訴記者,她和華人鄰居交流時發現,與中國家長從中國帶來的數學教材相比,英國本土教材顯得很“小兒科”。和家長們意識到同樣問題的還有英國教育官員。2013年,英國政府在教改大綱中做出明確修訂:5歲學生的課程里要引入分數概念,9歲要掌握12×12乘法表。

  同樣是在201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顯示,中國上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均列世界第一。數學成績方面,上海學生平均分是613分,英國學生僅為494分。其中,上海學生數學素養的平均成績為600分,比第二名高出38分。這一權威評估結果在西方引發轟動。

  正是中國人在PISA考試中的拔尖表現刺激了英國教育界,最終促成《一課一練》走進英國。作為英國教育部與中國的另一交換項目,大約60名上海教師去年遠赴英格蘭,幫助當地學生提高數學成績,同時對英國同行進行培訓。

  “學不學中國,這是個問題”

  英國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特魯斯去年在結束對中國的考察后表示,盡管西方教育界對中國嚴格的教育方法一直存在批評,但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表明,數學教育和中國經濟的成功有著密切關系。有鑒于此,英國政府決定在數學教育領域效仿中國,改變英國的“落后”現狀。支持特魯斯的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要在英國掀起一場教育革命”,讓英國中小學“跟上更先進水平”。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教材的“試點”學校今年集中于英格蘭地區,而非傳言中的“英國全境”。即便如此,此舉依然激起英國社會的廣泛討論,支持聲和反對聲不相上下。在英國教師協會工作的波斯特德不贊成數學教改,她認為給5歲孩子講分數只能讓他們更糊涂,“很多孩子連整數的概念還沒弄懂呢”。英國最大的教師聯盟“全國校長協會與女教師工會”負責人凱特認為,不同的學校使用不同教材勢必造成混亂。還有人質疑,如果小學改變了數學學習方式,那中學和大學入學考試都得跟著改革,否則面臨脫節的尷尬。

  支持者則認為沒必要“草木皆兵”。一些參與邀請中國老師的教育工作者表示,英國的小學本來就是各出各的考題,并沒有全國試卷的概念。誰愿意嘗試外國經驗,不會影響其他學校的進度。此外,中國教材是作為輔助教材使用,不帶有強制性。英國全國算術協會負責人艾利考克表示,78%的英國成年人的數學水平低于初中考試及格標準,其中半數只具備小學水平。他認為,現實告訴國民“是時候改變了”。來自曼徹斯特的金融從業者摩爾對記者說,他在工作中離不開計算器,和他一樣的同事不在少數。因為有切身體會,摩爾很支持兩個女兒學習中國教材,并不擔心孩子會變成“做題機器”。

  來自約克的英國中學數學教師弗蘭克對記者說,請中國教師來授課比單一引進教材更重要,因為老師能幫助消化教材精華。他坦言,數學研究是無國界的領域,“上海模式”能豐富英國人的教學見識,沒什么不好。

  中西互補是大趨勢

  在中國父母紛紛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當下,西方國家卻開始借鑒中國的教育模式。消息傳出,很多中國網民表示“長志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西方學校“取經”別國是一種傳統,但“取經”之后不一定全能落實。以英國為例,引進《一課一練》會受到議會、教職工、家長等多方意見的干預,加上英國學校的教輔書籍多種多樣,并不像中國使用統編教材,最終有多少學生能真正用上《一課一練》尚難確定。國人沒有必要以此衡量中國應試教育的成敗。

  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對記者說,我國教材走進西方國家是好事,這說明中西教育交流突破理論層面,進入技術操作階段。據周洪宇了解,上海已連續3年在國際PISA測試中取得第一,但“學生付出的代價太大,所花時間比其他國家學生多很多。因此既要看到中國基礎教育的長處,也要清楚國外在素質教育上的優勢”。

  熊丙奇還分析說,中國孩子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兩位數加減法,外國孩子根本沒法比。但這并不能和數學教育水平直接畫等號。曾赴芬蘭調研的周洪宇表示,該國學生在學習時間上的投入比中國少得多,教育質量照樣優秀,奧秘在于國家對教育、教師的投入非常高,總有一批高素質的團隊在推動教改。相比之下,很多中國教師拼的是“時間加汗水”。在這方面,中國教育界需要向歐洲學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福州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