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沈靜文)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昨天對外公布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北京市皇城歷史文化街區等30個街區入選。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兩部門將對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并建立動態維護機制。對由于保護管理工作不力,致使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價值受到破壞、已經不再符合規定條件的,將撤銷其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稱號。
此外,兩部門要求各地積極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激發街區活力,延續街區風貌,堅決杜絕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行為。
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筑,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墻、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筑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