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無錫非遺保護的人本范式

2015/4/27 15:01:20 點擊數: 【字體:

無錫非遺保護的人本范式

宜興均陶80后傳人熟練地用手堆花。光明網記者 李錦攝

    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拓展到195項,其中國家級11項,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名錄體系和傳承團隊——從2007年公布第一批56項非遺項目起,7年時間,江蘇無錫交出了一份優異的非遺保護成績單。

    佳績背后,是無錫拓寬非遺傳承保護之路的探索和努力。大師帶徒弟,利用微信傳播吸引年輕人,非遺進學校、進社區……在植根傳統文化土壤的同時,勇敢地擁抱時代變化,創新非遺傳播、傳承的方式和途徑,或許是無錫非遺保護最值得借鑒的人本“范式”。

非遺有傳承:大師發工資找徒弟

    為了繡好一個綠豆大小的人物頭像,趙紅育已經耗費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她熟練地把繡線一捻,分成了兩份;再一捻,又分成了兩份。直到一根普通粗細的繡線,分成了七八十份,才找出了粗細滿意的絲線。而用處,就是為這幅精微繡作品中的一個人物繡幾針眉毛。

    “精微繡最講究的是用線技巧,捻松、劈線是基本功。”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精微繡代表性傳承人說,“好的作品要用顯微鏡看,不同粗細、顏色的繡線進去,立體感、層次感會很強。”

    在3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獲得無數榮譽的趙紅育在繼承錫繡傳統的基礎上,整理創新戳紗針法一套共87種。可跟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精微繡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

    2010年開始,無錫拿出資金啟動“大師帶徒班”項目,每期3年,市級財政每月補貼學員1400元,后調整為1600元。趙紅育有了第一批5位徒弟,“政府先后給了兩間房子,一間做展示,可以讓有興趣的來參觀;一間是工作室,帶徒弟用的”。展示室在泥人廠廠房里,工作室在無錫市大量保存修復的工業遺產——原無錫機床廠廠房的五層樓內,無錫市檔案館于2012年新辟了活態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區。

    “對精微繡來說,3年的學習,學到的依舊是皮毛。這門手藝就是要將精、細、美發揮到極致,沒有領悟力和長時間的堅持,再高的學歷都沒用。”趙紅育說,“可想讓學員們繼續學下去,就得保證他們經濟上不能顧慮太多。”

    為此,趙紅育必須想得更多。學員畢業后,趙紅育根據學員的水平和自身特點,安排他們繡不同等級的精微繡商品,水平高的可以制作雙面繡,水平差些的可以繡衣服和家居用品。“不能什么都靠政府,傳承人自己也要努力。現在政府兜底,加上一些商品收入,學員收入基本上可以穩定在每月三四千元。3年多來,5個學員一個都沒流失。”

    現在,趙紅育幾乎每天都在工作室,針對學員出現的問題解惑答疑。

非遺有粉絲:傳承人變身偶像

    “最近,我的鐵桿粉絲漲到了60多人!”雖然已經頭發花白、年近七旬,可喬錦洪的心態依舊非常年輕。

    喬錦洪是無錫另外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留青竹刻”的代表性傳承人。

    留青竹刻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的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由于學起來非常辛苦,喬錦洪最初招徒弟時,希望招些男徒弟,“女徒弟多半吃不消,別的不說,單竹子就要在每年冬天最冷的時候親自到山里去砍”。

    2010年,“留青竹刻”項目同樣啟動了“大師帶徒班”。第一批傳承班辦了兩年,三個學徒學完后,最終都放棄,從事了別的行業。“我怎么好意思勸徒弟繼續跟著我干,師傅自身都難保。”喬錦洪太了解竹刻了,“這門藝術很難市場化。留青竹刻的取材是竹子,雖然遍地都是,但是竹刻作品上雕刻的都是書畫等文人墨客喜歡的題材,所以,留青竹刻在舊社會僅局限于達官貴人和文人之間流傳。”

    一個偶然的機會,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本科畢業的無錫姑娘小金,來到竹刻大師工作室拜喬錦洪為師。“我就是沖著大師來的,有沒有錢都無所謂。”小金家境不錯,上學時就對民間藝人很崇拜,她的目標就是學成后投入到研究中,將竹刻大師們的精湛技藝記錄保留下來。

    小金的到來給了喬錦洪啟示。為喚起更多人關注這個非遺項目,一向低調的他決定辦一個無錫竹刻沙龍“竹友雅集”,免費普及、交流竹刻技藝,并請無錫當地媒體進行了報道宣傳。很快,興趣愛好者來了,而且不止一個,“竹友雅集”的第一批“粉絲”就有20多人。

    “辛辛苦苦半天出了一個作品,都想要拍個照,在朋友圈里發一下。”喬錦洪說。網絡傳播速度之快,出乎喬錦洪的意料:“來沙龍的人越來越多,固定人數很快就增加到60多人。”無錫市政府也提供了一個活動場地,并給這個公益性組織一定的資金支持。

    “竹刻藝術,憑興趣愛好只能學個皮毛,這行經驗、技巧和口訣的傳承,需要大力氣深挖。”喬錦洪在竹刻沙龍中挑選出10個興趣最足、技術較高的骨干,辦了一個拜師儀式,開始參照全職徒弟模式進行培養。“每個季度,交一份作品,進行一次研討活動,然后布置下個月的作業。”

非遺有空間:進校園、進社區、出國門

    “沒有祠堂,哪里會有惠山泥人;文化流失了,漁舟劍槳、花轎迎親這些民俗項目也就消失了。”在無錫市本土文史專家金石聲看來,失去文化空間是部分非遺項目最終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只有注意整體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才能讓這些非遺項目有生存的土壤。

    從2012年起,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南大學等本地院校,把惠山泥人、精微繡等非遺項目的學習納入了藝術專業學生的特色課程和專業設計,并探索將非遺項目更多融入市場、煥發現代生命力。2014年12月,無錫一批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展示非遺項目,同時邀請學生參與和體驗,獲得學生好評。今年春季一開學,無錫輔仁學校每個高一學生的選修課表上多了四門課,分別是古琴、泥人、剪紙和錫繡。“課程以動手體驗為主,這種方式讓傳統文化更親切。”該校教務主任蔣偉民介紹。

    同時,非遺項目持續走進中小學、社區,先后有12所中小學、幼兒園被命名為首批“無錫市錫劇傳承特色學校”,每個學校都開設了“錫劇傳承興趣班”。

    2014年,無錫市啟動非遺項目數字化保存“記憶工程”,準備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非遺項目的采集、存儲、記錄、建檔、展示等工作。“對于非遺工作室交流活動、錫劇進村進社區演出、非遺項目下基層展示等,無錫市級資金連續3年每年出資180萬元左右,對這些非遺宣傳項目進行政府購買。”無錫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高燕介紹,無錫還積極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持續擴大影響。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王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