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31日至4月30日,山東省文化廳在濟南分別舉辦四期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將全省非遺十大類別共計312名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全部培訓一遍。培訓班根據傳承人知識結構、技能特點、專業需求等,創新培訓形式、豐富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受到傳承人的歡迎。
培訓期間,主辦方在課程設置、培訓計劃、內容安排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山東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根據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尤其是傳承機制建設的現狀,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對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如何提高對傳承人的管理服務水平、傳承人如何履行好傳承職責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體現了政策性、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
同時,培訓班注重專題性,突出培訓實效。在2012年對全省所有省級傳承人進行非遺基礎知識培訓、注重普及性的基礎上,此次培訓更加注重專題性。主辦方按照門類相近、人數適中的原則,分別設置了民間文學,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藥,民俗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曲藝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傳統戲劇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主講嘉賓均為省內外有權威性、影響力的知名專家教授,就如何推進本門類項目的保護傳承進行授課,詳細梳理了全省本門類非遺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對傳承人項目傳承、收徒傳藝提出了意見建議。
注重本體性,突出經驗交流是本次培訓班的一個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性是活態傳承,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進行傳承。為充分展現傳承人開展傳承工作的成果,加強傳承人之間的交流,本次培訓班由各市各有關單位推薦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具有創新做法、借鑒意義的學員上臺介紹經驗,突出傳承人的本體性。參訓學員紛紛表示,通過聽取同行們的經驗介紹,既開闊了視野、增進了共識,又明確了努力方向。
此外,為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傳承人的傳承成果,主辦方根據各門類的特點,引導學員采用PPT演示、現場展演、視頻播放、現場提問等多種形式介紹經驗,與其他學員、主辦方形成了良性互動。比如表演藝術類的舞蹈、戲劇、武術等門類的傳承人在進行經驗交流的同時,會進行現場表演或展演。專家授課結束后,主辦方積極為專家和學員牽線搭橋,學員可以現場就有關問題向專家提問,達到了解疑釋惑的效果,增強了互動體驗。
(蘇 銳 蔣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