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悟菊 壽縣古城墻東門
安徽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品類齊全、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有不可移動文物2500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0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00多處。黃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大運河安徽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亳州、壽縣、歙縣、安慶、績溪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7個,中國傳統村落111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座,省級名鎮名村37個,省級傳統村落228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8個,國有館藏文物75萬余件,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77家。
篳路藍縷,安徽文物工作成績斐然
近年來,安徽文物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文物事業進入加快發展的新時期。
(一)重點文物項目加快實施
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安徽通濟渠柳孜段、柳孜運河橋梁遺址、通濟渠泗縣段3處點段名列其中。
國家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加快推進。2013年,徽州區呈坎村和涇縣黃田村被確定為國家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全國共3處),一期呈坎村5處、黃田村7處維修工程項目基本完工。二期、三期43處古建筑維修和展示工程正在加快實施。
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啟動實施。安徽省入選中國傳統村落111個,24個列入國家文物局270個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項目實施名單,數量居全國第四;徽州區呈坎村3個村落列入2014年首批國家文物局51個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文物保護工程總體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各項整治、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省文物局、黟縣西遞鎮代表分別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會議上發言。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扎實開展。2013年12月,含山縣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列入省政府2014年重點工作啟動實施,現正扎實推進。
(二)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日益提升,事業加快發展
省政府將博物館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省政府對各市政府的目標績效考核,全省博物館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全省177家博物館、紀念館中,國有128家,非國有49家。為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創新,突破行政區劃和體制分割,遴選67家國有博物館、10家非國有博物館,于2014年5月成立安徽省博物館陳列展覽聯盟。聯盟統籌謀劃全省展覽陳列品牌活動,實現資源共享,豐富基層館展覽內容,加強人員培訓交流,從整體上提升了安徽博物館展陳水平。2014年,全省博物館有基本陳列285個,臨時展覽545個,免費參觀人數1823萬,其中青少年觀眾825萬。
(三)文物法治建設持續推進
安徽文物立法工作在全國起步較早。1989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1997年,《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1998年施行,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古民居保護管理的單項文物法規,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黃山、宣城等有關市縣加強地方規章的配套工作,如黃山市先后出臺了《黃山市古民居保護暫行辦法》、《黃山市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暫行辦法》等。
2003年,省政府以“省長令”出臺《安徽省建設工程文物保護規定》,是全國第一部關于建設工程中文物保護的政府規章,對妥善處理文物保護和基本建設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省人大將凌家灘遺址保護列入立法調研,啟動《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起草工作,可望今年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
(四)文物保護基礎不斷夯實
安徽高質量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三普”文物全部登記建檔、公布名錄。在此基礎上,申報新增國保單位74處,省保單位252處,新增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0多處。按照“四有”要求,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強化安全監管,排除重點文保單位重大險情。扎實推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共調查收藏單位3萬多處,初步統計文物數量75萬余件(套)。
(五)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民生
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大力發展文物旅游和相關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古村落古民居和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當地發展旅游經濟的重要資源。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年旅游接待量已超230萬人次。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等20處文保單位納入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獨山革命舊址群等20處文保單位和安徽博物院等50家博物館(紀念館)列入國家級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文化遺產進校園”“鑒寶江淮行”“百萬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等系列活動,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積極培育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3月,全國首家省級好人館——安徽好人館在安徽博物院老館開館,生動展現了829位入選“中國好人榜”的安徽好人事跡。
展望未來,安徽文物保護利用前景廣闊
(一)實施六大重點工程,在盤活文物資源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扎實推進古村落古民居保護維修示范工程試點,國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探索合理利用有效形式,打造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新樣板。二是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加快實施含山縣凌家灘、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程,實現安徽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零”的突破。三是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程。做到應查盡查、應錄盡錄,建立檔案和名錄,按時完成普查任務。四是博物館展陳提升工程。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大力提升展陳思想內容和形式、講解水平、服務能力,推出“賈而好儒 家國天下——古代徽州文化展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圍繞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重點做好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淮南市日寇侵華罪證遺址等抗戰文物的維修保護、展陳提升。抓好“江淮烽火——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展”以及相關紀念活動。六是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深化、細化大運河通濟渠柳孜遺址和泗縣段遺產區保護、展示利用、環境整治工程方案,做到遺址本體保護、環境景觀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建立文化遺產監測平臺,確保遺產安全。
(二)堅持服務為本,在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以績效考評為手段,強化博物館管理。嚴格按照《博物館條例》要求,運用好博物館運行評估、年度檢查和安徽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績效考評辦法》等考評機制,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二是以博物館陳列展覽聯盟為依托,精心組織系列活動。全力打造國家文物局重點展覽,推出一批原創展覽,舉辦一批特色展覽,引進一批精品展覽。三是以講解服務為重點,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能力。
(三)著眼長遠,在夯實文物基礎工作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配合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訂。根據國家文物局和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工作部署,配合做好《文物保護法》修改,《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修訂,《凌家灘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安徽省非國有博物館管理辦法》制定等工作。二是確保文物安全。健全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安全監管與執法機構,嚴格履行監督職責和巡查責任。實施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風險防范達標工程建設,切實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項目承擔、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加強文博系統領軍型、科技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