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孟加拉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學習傳統繪畫
本報記者 王學思
“幾天的培訓,不僅讓我了解到了亞太地區一些國家非遺保護的優秀實踐經驗,從中我也獲得了很大的啟發,這對我今后的工作很有幫助。”
日前,在福建泉州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各區域辦事處代表、亞太地區非遺項目代表,以及我國部分省市的非遺保護工作者共同參加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信息與網絡中心和福建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國際培訓”。在培訓結束之際,代表們都由衷地感嘆此次泉州之行收獲良多。
為期5天的培訓以專題發言、項目介紹、實地考察、交流對話等形式展開。代表們在交流與討論中不僅進一步學習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精神與指導思想,同時來自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8個非遺項目的代表從非遺的保護傳承、人才培養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介紹了本國的實踐經驗。與其說這是一次國際性的非遺保護培訓活動,不如說是一個經驗分享、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的非遺保護論壇。
后繼人才培養——播下種子期待收獲
培訓期間,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分享了他2002年在日本觀看歌舞伎演出的經歷。當時他看到一位日本的老師帶著很多小學生去看歌舞伎表演,于是好奇地問那位老師:“孩子們這么小為什么要帶他們來看歌舞伎,他們能看懂嗎?”老師當時的回答讓王景賢至今記憶猶新:“作為日本孩子而不懂得歌舞伎,這是教育者的失職;若孩子們長大了選擇不喜歡歌舞伎,那是他們的權利。”
《公約》的第14條強調,要加強對社區居民,特別是青少年的非遺普及教育,強化其保護意識。為此,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在不斷探索非遺后繼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優秀實踐名冊的印度尼西亞“北加浪岸市巴蒂克蠟染布制作技藝傳承人培養計劃”就是一個著重培養當地青少年保護傳承蠟染技藝的實踐。
2006年,北加浪岸市的巴蒂克博物館落成開館,但參觀者很少,這讓館長Zahir十分著急。同樣著急的還有75歲高齡的巴蒂克蠟染布制作技藝的傳承人Casmuri,她十分想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小孫女,然而孫女繁重的課業任務根本沒時間跟她學習。為了推動巴蒂克蠟染布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該市市長和巴蒂克博物館聯合發起了傳承人培養計劃。Zahir走訪當地的中小學校,并和他們簽訂合作協議,將巴蒂克蠟染布技藝納入學校課程。通過傳承人直接向孩子傳授技藝和傳承人培訓學校教師等多種模式,使得巴蒂克蠟染布制作技藝的教育培訓得以延續。如今,在北加浪岸市蠟染課程已經覆蓋了當地所有的中小學校,過去口傳心授、代代相承的技藝傳承模式正式進入了現代教育體系。
據亞太非遺國際培訓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拉介紹,目前,印尼正積極探索將這一傳承人培養模式有效地應用于已經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印尼竹樂器項目和正在積極申報的巴厘島傳統舞蹈項目。
于2006年啟動的“中國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在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優秀實踐名冊。該計劃是通過10年的時間分3個層次培養后繼人才:以劇團師帶徒的方式培養從業者,以學校專業教育的方式培養潛在從業者,以項目進社區、進劇場、進校園等方式培養欣賞者。截至目前,不僅培養了200余位從業者、1000多名潛在從業者,而且福建的許多中小學也組建了木偶劇團,如漳州市薌城區巷口中心小學的紅領巾木偶劇團就自編自導自演了70多個兒童劇,平均每學期為當地中小學表演50場。
非遺資本——撬動地區經濟的文化杠桿
千葉茂慧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德里辦事處的官員,在談到南亞地區的非遺保護工作時,她指出,南亞國家的民生問題較為突出,當前政府的工作重點都聚焦在經濟發展上,很少關注文化建設,一些國家的文化投入占GDP的比重甚至僅有0.001%。保護非遺的責任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負擔,比如在印度有很多的農村地區十分貧困,不丹政府正在通過發展旅游業來拉動經濟,斯里蘭卡正在經歷戰后重建,因此在這些國家要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就必須想辦法將其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印度東部兩個邦的“復興”實踐或許可以給很多國家以借鑒。Contact Base組織是由印度Banglanatak.com網站的工作者們組成的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社團。2004年,Contact Base在印度東部的孟加拉邦和比哈爾邦實施了一個叫做“生活藝術”的項目,該項目的宗旨就是通過合理利用當地村落中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本來促進經濟發展。比如,在孟加拉邦的Naya村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卷軸畫傳統,老藝人用天然水彩在卷軸上繪畫印度神話故事,在展開畫卷的時候老藝人會配合著吟唱與故事有關的歌曲。在項目啟動前,幾乎很少有年輕人主動學習這一傳統繪畫,為了吸引他們的加入,項目為老藝人提供了許多國際交流的機會,通過宣傳和推廣,老藝人的技藝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可,藝人們自發地開始嘗試繪畫一些當代的故事來吸引年輕觀眾。通過項目的推進,老藝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從事這一行業藝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通過對村落中非遺項目的扶持與保護,許多村落舉行的豐富多樣的傳統節日活動,更使得落后的社區村落成為當今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據該項目的負責人Ananya介紹,目前“生活藝術”項目已經覆蓋并支持了傳統民間舞者、歌者、畫師等7000余人,項目為這些傳承人提供如英語培訓以及基本商業和市場知識的普及輔導。此外,他們還在孟加拉邦建立了6個民間藝術資源中心,村民不僅可以在此舉行培訓、展覽、傳習等活動,中心還成為接待文化觀光客的重要景點。
非遺志愿者——非遺保護功效的放大器
在分享與討論中,多位與會代表談到非遺保護除了需要政府主導外,全社會的參與和以群眾為中心自下而上的保護體系的構建也十分重要。
2014年,韓國非遺中心確定了“知己”項目,發起這一項目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據韓國非遺中心宣傳部主管宋珉宣介紹,“知己”包括兩類人群,一個是非遺的保護者,他們可能是傳承人、具有非遺保護專業知識的學者等;一個是熱愛非遺的朋友,主要指那些對非遺保護十分感興趣的普遍人。報名成為“知己”后將在兩年的任期內參與非遺資源的調查、監測非遺項目的發展、協助建檔工作以及參與定期的研討等活動。工作期滿后,主辦方還將為其頒發證書。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龐大的志愿者群體的作用就如同保護功效的放大器,一些政府組織很難做到的事情,可以通過志愿者的力量來實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以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舉例,近年來,通過組織大學生古琴音樂會、古琴名家進百校等活動,使全國800余所學校的一大批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了古琴。我國10余年來的非遺保護工作喚醒了一批人對非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同時,田青也指出,從過去全國不到100位古琴藝術家,到如今初步統計有十幾萬到20萬人在學習古琴,如何讓這種學習的熱潮朝著科學、良性的方向發展值得思考。此外,我國還有許多地方戲的發展面臨瓶頸,雖然政府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呈現的問題還是很多。一些項目沒人學,而另一些項目卻炙手可熱,如何處理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也需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