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端午祭薩現場 吳 炳 攝
謝 蘭 胡益龍 李 信
通道侗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寨門、鼓樓、風雨橋被譽為侗族建筑三寶,侗族大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當地侗族人還有一項頗具特色的活動,這個延續了千年的端午民俗,雖然已成為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但至今仍鮮為人知。
原通道侗族自治縣史志辦主任吳文志介紹:“侗族的端午節,不祭屈原,祭薩”。此外,復雜的粽子包法、神秘的侗族傳說和莊重的民俗忌諱讓侗族端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是侗族至高無上的神,對薩歲的崇拜也是侗族母系氏族遺留下的重要痕跡。侗族先民對薩的崇拜,是一種自發的、原始的宗教觀念。在這種崇拜之下,侗族人民形成了“誠、信、禮、公、活”的民族文化特點,有學者將侗族稱為“沒有國王的王國”。
通道下鄉(鄉)流源(村)、所里一帶侗族村寨,五月初五叫祖婆節,家家戶戶提前一天上山摘新鮮箬竹、田邊菊等草藥。采完后,用山泉水洗凈,用水煮開。之后,用燒好的稻草灰泡水過濾,將糯米放入過濾后的草灰水中浸泡。待糯米發脹后,加入煮過的黃梔子水上色,攪拌均勻。捆綁粽子的繩子用烤至卷曲的蒲葵葉或稻草代替,保證所有原料取自自然,就可以包粽子了。包好的粽子放入干蘿卜、田邊菊等煮的藥水中煮夠12個小時,待第二天清晨取出祭祀。
端午祭祀前,當地侗族包粽子有許多禁語。“端午前他們會告訴自己的孩子,說話要注意。”吳文志說,包粽子的稻草需說“黃腰帶”,蒲葵葉說成“綠腰帶”或“藍腰帶”。煮粽子時,要說給老祖母洗澡,燒大火時說“燒老火”,取粽子說“請老祖母上樓”。
端午節當天,村民將煮好的粽子取出,對背粽四個一扎、三角粽七個一扎,與泥鰍一起祭祖。
“這一天,全村人都盛裝出席,每戶都將包的粽子帶來供奉薩歲。”流源村書記楊和成話語間透著敬畏。
祭祖以后,取相同粽子用竹籃裝好,放入香燭紙錢,著盛裝趕往村中薩壇祭拜薩歲,由村中最年長的“公”或“薩”(漢語為爺爺、奶奶)帶領大家祭祀。因侗族是母系氏族信仰,祭祀薩歲不像祭祀其他神靈一樣用酒,而是用茶。
除粽子、泥鰍外,侗家人的端午還有一樣東西不可缺少,便是草藥。“我們這里有句話叫‘五月初五,百草皆藥’,所以,這一天大家都早早起來上山采藥,采得越多越好。”通道侗醫學專家、原通道民族中醫院院長吳國生說。
“祖輩口口相傳下的東西,我們一直父教子、婆教媳,代代相傳。”流源村87歲的楊昌深說。
由于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優秀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傳下去的。“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從古至今,侗族敘事、傳史、抒情、論理等都是口傳心授,也正因如此,侗族文化盡管經受過歷史的風雨,仍保存了下來,并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