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蘭
6月22日,距離我國第一個跨國申遺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整整一周年。一年來,陜西省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7處文化遺產點,給當地民眾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陜西省在保護、利用文化遺產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文化活動豐富,游客大增
位于陜西西安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始建于唐代,現存13層,是西安博物院主要游覽景點之一。據西安博物院研究部負責人樵衛新介紹,小雁塔成功申遺后,帶來的顯著變化是游客數量的激增。據陜西省文物局統計,2014年,小雁塔的游客接待總量為105.6萬人,其中,申遺成功一個月后,短短半年時間小雁塔游客數量就達到60.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長34%。
“申遺工作使張騫墓園本體得到有效保護。墓園擴建、大殿和連廊綠化遮蔽工程使墓園面積擴展到36畝,紀念館東區和西區土地整治和種植綠化達1.8萬余平方米。同時完成了城固縣城通往張騫墓2.1公里的道路整修。”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張騫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申遺成功后的張騫墓游客數量成倍增加。據陜西省文物局統計,張騫墓申遺成功前一年的游客量僅為4.9萬人,申遺成功后一年達到10.2萬人,增長率為110%。
國內不少景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門票價格隨之上漲,陜西這7處文化遺產點,目前除小雁塔(登塔除外)、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免費外,其他各景點雖收取門票,但都沒有漲價的考慮和計劃。“申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而不是為了給漲價找借口,絲綢之路申遺成功后,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保護和傳承這條線路上所蘊藏的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說。
一年來,圍繞主題展覽、主題日系列活動、青少年教育活動等,陜西7處文化遺產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結合春節、上元節、上巳節、端午節、臘八節等傳統節日,舉辦常態性的文藝演出2500余場、群眾性文化活動500余場。這些活動拉近了文化遺產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文化遺產的影響力,調動了廣大群眾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遺產保護成果,全民共享
端午節小長假期間,前來西安小雁塔游玩的外地游客王先生本想請個導游,卻發現小雁塔景區覆蓋有無線網絡。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給自己的手機安裝了西安博物院的“易觀導覽”客戶端,根據自動語音導覽講解器的引導,輕松游完了整個景區。
為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全民共享,陜西省積極運用新型科技手段,加強文化遺產的觀賞性和可讀性。除了“易觀導覽”系統,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公園還通過實物展示、互動游戲、多媒體演示、實地模擬發掘等形式,向參觀者全方位展示唐大明宮的規模、格局、建筑藝術,解讀大明宮考古過程和科研成果。
“申遺最終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周魁英說,為了保護遺產本體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陜西7處文化遺產點一年來不斷完善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環境整治、監測管理等基礎工作,提升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水平。如小雁塔景區的工作人員時刻對小雁塔的地質沉降、周邊環境和游客流量等指標進行監測,同時將每天的游客接待量控制在3000人左右,并要求同一時間攀登小雁塔的游客不超過30人。
在充分借鑒遺產監測數據的基礎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先后完成未央宮遺址、明光宮遺址區域內共約780萬平方米考古勘探工作。目前,未央宮區域已探明地下遺址160余處,除去窯址、道路之外,其他建筑基址130余處,現已完成50余處覆土保護和地面仿土坯磚包砌標識展示,約占總數的40%。
文物保護工作,提檔升級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資料顯示,陜西省現有各類文物點49058處,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均居全國首位。截至目前,陜西省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1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00多處。
“申遺成功后,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最大的轉變就是從被動準備轉變為主動規劃。”周魁英說,2014年,以絲綢之路申遺為契機,陜西省專門制定了《陜西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規劃》,對陜西省重要文化遺產進行了梳理,重點遴選出包括黃帝陵、石峁遺址、漢唐帝陵等14處60個能夠代表中華文明、具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潛力的遺產點,并按照世界遺產的理念和標準,確定下一步申遺工作的目標、內容和重點,從管理、技術、研究、展示等方面全面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終實現以世界遺產標準為要求的常態化保護管理模式,開創陜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目前,陜西省的絲綢之路拓展項目、黨家村古建筑群、西安明清城墻、統萬城遺址4個項目成功列入新修改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黨家村古建筑群與山西丁村古建筑群聯合申報山陜古民居項目;西安城墻與國內其他城墻聯合申報中國明清城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