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
北京時間7月4日下午,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組成的中國“土司遺址”申遺成功。同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里的南京明城墻何時才能申遺成功?近日,記者跟隨由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主辦、海西晨報社承辦的“全國晨報總編美麗廈門行”,實地探訪了明城墻競爭對手鼓浪嶼的“申遺”之道。
碼頭分流體現精細化管理
與南京明城墻一樣,鼓浪嶼也是廈門的“名片”,也曾是廈門的“不可承受之重”,日均游客量達數萬人次,由此引發巨大商業沖動,明顯超越了鼓浪嶼的承載能力,給“申遺”之路帶來一些負面效應。而如今的鼓浪嶼又怎么樣了呢?
“鼓浪嶼變了,感覺更清靜、干凈,不像過去那么擁擠了。”武漢晨報一位資深記者曾多次來到鼓浪嶼。1991年,他第一次到訪時,鼓浪嶼游客很少,清凈而原生態。2006年,他再次登島時,在擁擠人流中,感到一股嘈雜,“那個時候感覺占道攤販多了,島上到處都有正在違建的工地,亂象較多”。但這一次,他感受到,島上占道經營和違建現象好了很多。
去年10月20日,鷺江道輪渡碼頭往鼓浪嶼運送游客的主要任務,正式調整到東渡郵輪中心碼頭和海滄嵩嶼碼頭,這條航線不僅讓鼓浪嶼人流分散了,還緩解了鷺江道的壓力。一位總編表示,航線調整充滿魄力與創新,堪稱一場兼具科學性和前瞻性的城市更新行動,“鼓浪嶼整治提升中的創新思維、精細化管理,值得借鑒”!
自拆街道辦小樓“多做減法”
而讓人耳目一新的是,鼓浪嶼整治提升要在規劃建設上多做減法、少做加法,通過政府引導,提升鼓浪嶼的產業結構,發展精致高端旅游和高端文創產業。要通過地方立法等方式,建立一套機制來實現對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提高。
一棟小樓的拆除,引來鼓浪嶼居民和游客的極大關注。因為這棟樓,就在街心公園里面,也因為它本身并不是違建,還是鼓浪嶼街道辦“自己的”樓。今年春節前,這棟占地面積250平方米、使用面積約700平方米的三層建筑拆完后,街心公園頓時寬敞起來了。騰出來的空間,鋪了石板,安放了長凳,成為游客和居民的一個休閑延伸區域。主動拆掉這座樓,鼓浪嶼街道的財政每年少了150萬。
“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嶼上,舍得拆,很不容易。而有些城市的文物古建筑,還在不斷新修假古董,用來吸引游客,這對申遺是非常不利的。”一位總編輯向記者表示。
居民日常生活與保護遺產相協調
“鼓浪嶼和南京的明城墻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我們都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找到商業化和原住民居住環境、文化傳承保護之間的平衡點。”一位總編表示。
記者發現,將現代生活區列入申遺整治是鼓浪嶼整治的一個亮點。目前,鼓浪嶼的現代生活小區由于建造年代差異,居民不能共享綠化與活動空間。一條公共道路貫通地塊,曲折通往內厝澳路,與住宅無隔擋,對住宅私密性造成影響。鼓浪嶼的整治方案就提出,要打通現代小區的脈絡,聯通社區公共空間,設立出入口,統一管理,保障安全性私密性。未來,通往內厝澳的道路將南移到社區外。
“鼓浪嶼首先是社區,其次才是景區,只有住在這里的居民生活幸福了,鼓浪嶼才有發展。”文物專家表示,打造帶有鼓浪嶼特色的現代生活區這個方案非常好,體現了鼓浪嶼社區的功能。通過共同締造,鼓浪嶼原住民“你我”變“我們”、把“要我參與”變“我要參與”,這一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也讓總編們連連點贊。記者 成崗
鼓浪嶼“加減”之法 值得明城墻借鑒
■記者手記
同為申遺預備隊的“種子選手”,鼓浪嶼與明城墻申遺面臨激烈競爭。同在2012年,鼓浪嶼與明城墻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預備名單,同樣開始了申遺“馬拉松”,從歷史價值來看,鼓浪嶼似乎與明城墻并沒有直接競爭,一個主打近現代,一個擁有600年輝煌歷史。但作為競爭對手,兩者也都存在一些“弊病”,鼓浪嶼的過度商業化,明城墻的復建,始終是全國文保圈熱議的話題。
在鼓浪嶼,記者明顯感受到鼓浪嶼整治的“加減之道”,多些敬畏,少些隨意;多些人文視角,少些經濟覬覦。與明城墻這些年一直在復建城門不同,鼓浪嶼提出了規劃建設上“多做減法”的新思路,把商鋪拆掉恢復街心公園,把海濱浴場周圍的建筑拆掉恢復浴場。鼓浪嶼的“減”,減的是對鼓浪嶼缺乏節制的開發,減的是低端商業業態蔓延,減的是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破壞,減少的是人滿為患、垃圾遍地、房屋亂建的“旅游集散地”的印記。
同樣,鼓浪嶼也在做“加法”:各申遺核心要素及重點風貌建筑的修繕保護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國內國際音樂節慶活動常年不斷;故宮博物院的首家分館引入鼓浪嶼,國際著名的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今年也將落戶琴島;文化創意產業漸漸凸顯,精品店、工藝品店等更具文化氣息的業態相繼進駐……
可喜的是,南京明城墻也加快了申遺步伐,南京已經成為“中國明清城墻申遺”的牽頭城市,明城墻周邊畫上紅線,并拆除大量違章建筑,此外南京也出臺了明城墻保護的相應法律法規、管理機構改變了以往多頭管理的格局。未來兩年,南京還將啟動光華門、定淮門、中央門、通濟門等城墻遺址保護和展示工程,完善城墻沿線的城市設計及綠道景觀帶建設。希望競爭對手的“加減之道”能給明城墻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