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青果巷與老護城河。
常州市著名的老街青果巷。
常州蘇東坡紀念館中的蘇東坡雕像。資料圖片
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燈紅酒綠,人流如織。這些,可以倒映出一個城市的繁華,卻道不出它的靈魂。年輪變遷,墻角斑駁,湖塘河畔,街巷傳說。這些才是歷史變遷中,一座城市的根與魂。
為了找到城市的魂魄,江蘇常州,這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龍城”,用了整整30年的時間。日前,常州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過去,常州經(jīng)歷了哪些經(jīng)驗和教訓?未來,它又將如何在保護歷史古城與保障民生之間找到平衡點呢?
昔日巷路,不多見了
常州市中心,車水馬龍。
從公園路下車,步行僅100米,就從一片“摩登”繁華,走進了一片古宅院落。這里,便是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在12.6公頃范圍內(nèi),有13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經(jīng)出過154位名人。瞿秋白、唐荊川、趙元任、周有光、劉國鈞等響當當?shù)拿,都誕生于青果巷內(nèi)。在很多“老常州”眼里,青果巷是城市的“根”,是常州文化之魂。
街巷斑駁的小路上,隨處都是歷史。路邊有一塊小石柱并不顯眼,上面刻著“進士坊”三個字。住在附近的馬壽珍老人告訴記者,這里曾經(jīng)是著名的董氏宗祀,一個家族出了22個進士,所以當年修繕過一座拱門。如今,只剩下這塊不到半米高的小石柱。
馬壽珍老人一家,就住在青果巷133弄,這里是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老人的舊居。301平方米的房產(chǎn)證面積里,蝸居了16戶人家。院落圍墻上有一塊磚刻,據(jù)考證,這塊行書磚刻是明萬歷四十五年時,書法家孫慎行所寫。
遇到保護難題的,還有承載了很多老常州記憶的古巷街名。據(jù)常州文史專家季全保介紹,常州古城區(qū)有一個地名叫“半山亭”。歷史上,王安石曾在常州做知州,任上興修水利,很是關心百姓疾苦。王安石離任時,老百姓為了紀念他而修建一座亭子,并以王安石的號“半山”作亭名。“半山亭”,多美麗的名字,在常州沿用了1000多年,后來在20世紀80年代,半山亭被拆除,這個地名也就此消失。
“常州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上,的確是走過彎路的。”常州市規(guī)劃局副局長顧春平坦言。據(jù)了解,1982年,國家在劃定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單時,列了25個城市的名字,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常州在列。“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改善居民生活,加快發(fā)展經(jīng)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常州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終擦肩而過,沒想到這一等就是30多年。”
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上,常州在當時的確取得了長足進步,被評為“工業(yè)明星城市”,與蘇州、無錫并駕齊驅(qū)。隨著時間推移,經(jīng)濟發(fā)展中越來越多的古城古宅、歷史記憶,開始被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取代。富裕了的常州人,開始逐漸意識到:“常州的城市之魂,似乎漸行漸遠。”
2011年常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啟動了常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征程。
痛定思痛,喚回城市的記憶
今年63歲的程致慧,在青果巷住了一輩子,終于在今年夏天告別了馬桶時代。“我以為要倒馬桶過一輩子了,沒想到搞了改造工程,實在是件大好事!”程致慧很滿足。
不過,要在老宅中實現(xiàn)基礎管網(wǎng)鋪設、基礎設施改造,難度之高,遠超想象。每一戶房子的空間分割都不同,沒有統(tǒng)一模板可用,施工人員必須一戶戶上門調(diào)查,量身定做。僅程老伯一戶,上門調(diào)查就做了十幾次。而這些安裝,不能改變老宅本來的構造。難度上,無疑進一步加大。
改造是為了方便生活,吸引更多的居民能留下來、住下去。“青果巷內(nèi)還住有趙元任的后人,還有流傳在巷子里那些口頭上的民風民俗。他們都搬了,還有誰來傳承那些原生態(tài)的風貌、原來的人文氣息呢?容易成了一個空殼!”修繕工程負責人黃英豪介紹,“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他們自然也更加支持古宅修繕。”
為了完成青果巷的保護規(guī)劃,常州市政府組織規(guī)劃、文物、房屋安全管理鑒定、城市建設、房管等部門合作,通過逐戶調(diào)查、網(wǎng)上投票、規(guī)劃展示等形式,開展廣泛的公眾參與。“希望能修舊如舊,不要拆了真古董去搞假古董,要真正恢復青果巷名巷的風味,把歷史表現(xiàn)出來。”一些古建筑的框架,由于年久失修,已經(jīng)不符合安全規(guī)范,甚至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只能在征求專家意見后,盡量購買同種類型、有些年份的材料進行部分替換。
工作人員唐幀介紹,他曾經(jīng)為了唐荊州故宅“松健堂”的一扇窗戶,一遍遍跟歷史資料進行對比、認證,耗了一個多星期才最終確定。“窗戶有長窗、橫窗、各種組合、不同尺寸,每個宅子都不同,做法很多也不一樣。”唐幀介紹,唐家后人從美國傳來的珍貴照片,最后幫了大忙。
此外,常州323處各級文保單位,每年都有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足額到位。光是近幾年,用于名城保護的資金,如歷史文化街區(qū)修繕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保護等,就累計投入了32.6億元。為了保護好大運河常州段,常州出臺了《常州市大運河遺產(chǎn)保護辦法》,編制了運河水系保護規(guī)劃,“清水工程”和“綠蔭工程”,讓更多市民享受到大運河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遺存。
用制度,讓名城保護走得更遠
“快看,原來蘇東坡是個大胡子爺爺。”
今年1月8日,蘇東坡紀念館正式開館。進門處一尊東坡坐像,雙目凝視前方,炯炯有神。前來集體參觀的常州小學生,看著蘇東坡雕像,對這位大文豪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歷史上,蘇東坡曾14次來到常州,并最終選擇在這里終老。在500平方米的范圍內(nèi),紀念館所有的家具、擺設,都是根據(jù)史料,按照宋代風格進行最大限度的還原。
“塑像制作大概花了3個多月,光是面部表情就改了不下四五次。”雕塑家冷天明為了重現(xiàn)最真實的蘇東坡,多次翻閱相關的文字記載和畫像,最終確定蘇東坡是個大胡子。而在憩心園內(nèi),一泉斑駁的古井,是館內(nèi)唯一的宋代遺存。
黛瓦粉墻,曲徑通幽,蘇東坡紀念館位于常州城區(qū)中心的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數(shù)百年文風熾盛,是讓許多常州人自豪的“文化精華之地”,這里名士云集,出了5位狀元、3位榜眼,公卿、進士更是難以計數(shù)。
常州市規(guī)劃局副局長顧春平介紹,為了讓歷史文化街區(qū)發(fā)揮應有的文化傳承作用,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啟動了完善利用、文化、業(yè)態(tài)植入工作,在修繕的基礎上,再注入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方志館等與歷史文化街區(qū)相融合的文態(tài)。以古街巷空間為載體,串聯(lián)漕運文化、地方志文化、學派文化與民俗文化,“未來,這里將串起‘老常州’的文脈風貌,希望讓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脈搏。”
同時,為全面展示常州歷史文化,百余部地方文史專著編著出版,10余部名人傳記電視片,接連登上熒屏。
6月25日,常州召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推進會議。住建部名城保護處處長鄭文良,宣讀了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同意將江蘇省常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會上,常州市委書記閻立要求:“進一步理順保護管理機制,站在新起點上,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
原來的“申名”臨時工作機制,轉變?yōu)閲覛v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抓緊設立名城保護辦公室和名城研究院等工作,全面推動名城保護工作長期長效開展。同時,全面梳理并編制完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各項規(guī)劃,形成點線面、多層次、全覆蓋的保護規(guī)劃體系,最終把名城保護工作納入科學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那些遺失在經(jīng)濟發(fā)展浪潮中的古巷街名,部分也將逐步恢復;蛟S幾年后,老常州們還可以在曾經(jīng)的街巷口,給兒孫講曾經(jīng)的故事。
這些故事,正在構成一座城市的魂魄。(本報記者 蘇 雁 本報通訊員 王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