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的堵雜、大哨、小板橋河、新河等彝族居住的村子里,每年春節都要舉辦一種被稱之為“綁山花子”的民俗活動。
“山花子”是師宗民間對猴子的別稱,“綁山花子”顧名思義就是捆綁猴子,而“猴子”本身卻是由人裝扮的。據了解,彝族人對“綁山花子”這一活動的本來稱謂是“神猴”,名稱中帶有崇敬之意,它具有娛人的作用,更有如神的功能,而“綁山花子”的名稱則是當地漢族群眾根據活動的形象特點為其所取的一個別名。
“神猴(綁山花子)”是這里的彝族人世代相傳而沿襲下來的傳統活動,源于何時已無據可考。每年的大年初一,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會到山里扯來一種叫作“過山龍”的藤草,在一些愿意充當“猴子”的青少年身上綁扎,這些人從頭到腳都綁滿青藤,不得露出些許身體,即使是腳掌也要穿上特制的草鞋,最后戴上自己制作的木制面具。在捆綁的時候,要選擇一處不能見到房子的地方,因為裝扮中的“猴子”一旦見到世俗的人煙便會失去了“神性”,因此一般都選擇在見不到村落的山林里。當所有的猴子都捆綁完畢后,隨著三聲火藥槍的鳴響,猴子們便向村里進發。進村時,早有準備的村民們會自發地到村口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迎接神猴的到來。進村后,猴子們首先要集中到村里一處比較寬敞的場子上舉行祭獻禮儀,由村中最有名望的老者主祭。
一系列祭祀活動結束之后,猴子們便三個一組分別到村中各家各戶。這種登門拜訪很受村民的歡迎,各家都會事先準備好謝禮,謝禮主要是糖果、餌塊和蔥蒜,分別表示甜蜜美滿、豐衣足食和吉祥平安。待猴子們到各家各戶耍跳慶賀完畢后,便要“殺猴”也就是將捆綁猴子的藤草割斷,除去面具,還猴子以人的本來面目。“殺猴”畢,全體扮猴人員集中聚餐,整個“綁山花子”活動結束。
“神猴(綁山花子)”活動,是一項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民俗文化活動,是一種集娛人、娛神為一體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