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讓保護與開發和諧共贏

2015/8/6 10:42:09 點擊數: 【字體:

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讓保護與開發和諧共贏
 

海龍屯土司遺址

    董金黃   周  靜

    在近日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也引起了民眾的極大關注。這是貴州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貴州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的成功實踐。

    750余年的土司文化遺址

    海龍屯土司遺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距遵義市主城區約20公里。它始建于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遵義古稱)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其遺址區包括遺產區和緩沖區,面積共12.9平方公里。

    海龍屯土司城建在高聳入云的山峰上,東、南、北三面皆為懸崖峭壁,是一個優勢顯著的軍事古城堡,《明史》稱其為“飛鳥騰猿,不能逾者”。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土司城最終湮滅在戰火之中。

    2012年4月,考古隊入駐海龍屯遺址,在長達900多天的時間里,考古隊挖掘出土建筑構件、碑刻、瓷器、鐵鎖、瓦釘、錢幣等文物上萬件。海龍屯的輪廓,包括城墻的走向、關口的設置等,第一次系統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同時,關于海龍屯如何修建也從神話傳說走向考古認知。海龍屯土司城上眾多關隘、城墻、屯道皆由石塊建成,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它們如何運送上山?當地流傳已久的傳說稱,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往山上跑,而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修建海龍屯的建筑材料其實來自山頂的3個采石場,其周圍還分布有磚窯和瓦窯等。

    至今,雖然海龍屯土司遺址東西兩端的9道關隘和環屯約5公里的城墻依然屹立,屯內建筑遺址卻多淹沒在荊棘叢中、黃土之下,仍有許多謎團待解。對于這些遺址,民間流傳著“老王宮”“新王宮”“金銀庫”“水牢”等種種傳說。相傳海龍屯內1.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原有三十二大街七十二小巷。老王宮是白龍太子的宮殿,新王宮則是楊應龍的宮殿。不論傳說是否屬實,散落在屯內精致的蓮花瓦當、陶獸碎片以及縱橫交錯的石質地基,彰顯著海龍屯古城堡的恢弘瑰麗,等待著人們去進一步探索。

    古代少數民族

    政治制度變化的見證

    海龍屯土司遺址于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12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其與湖南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作為系列遺產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3年4月,國家文物局確定將三省土司遺址作為2015年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正式項目;12月,國家文物局與三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關于保護土司遺產的聯合協定》。2014年7月至9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對海龍屯土司遺址進行了現場考評。

    3年多來,國家文物局和貴州省有關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申遺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先后開展了海龍屯環境整治工程、相關基礎設施完善等工作。投入資金104.23萬元實施了海龍屯環境綠化美化、場地平整、種植土回填工程;投入410.48萬元對現代磚混建筑、屯上旅游步道等進行改造;投入資金757.74萬元開發海龍屯土司遺址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安裝了131個安防監控攝像頭,對遺址區文物本體、關口及城墻進行24小時監控。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海龍屯考古隊領隊李飛說:“海龍屯遺址申遺成功,對提升地區文化自信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其進行的前期考古發掘,為研究土司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更多實物資料。”

    “作為土司制度重要實物遺存的海龍屯土司遺址,完整見證了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政策從唐宋時期的‘羈縻之制’,到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到明代改土歸流。”李飛坦言,海龍屯土司遺址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歷史遺存,特別是它背后蘊含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是其申遺成功的關鍵。

    不要把遺址當做搖錢樹

    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使其進入更為廣闊的世界視野,如何保護與傳承不可再生的文化遺址也成為其未來面臨的嚴肅問題。

    7月12日,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廣智來到遵義市,就海龍屯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進行調研。張廣智表示,海龍屯文化遺產的核心任務是保護,管理的主體在市、區兩級,市、區政府部門要加強管理,形成聯動管理機制,制定嚴格規范的景區管理辦法;要培訓一批高水平的土司文化講解員,針對不同層次的游客選定不同的講解員,讓游客真正了解海龍屯土司遺址的歷史文化。

    就海龍屯土司遺址的保護利用問題,中國遺產文化研究院院長劉曙光表示,海龍屯土司遺址申遺成功后,不要把遺產當成搖錢樹,應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管理系統,具體分析遺產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他希望相關部門盡快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聯系,盡早對海龍屯土司遺址的遺產保存狀態進行調查,及早申報監測項目,早日建立監測管理系統。

    海龍屯發現的第一人葛鎮亞也直言:“2001年,歐洲旅游協會副主席羅伯特帶隊來海龍屯土司遺址,對遺址感到很震撼。關于怎么保護,他們有一個觀點,我很贊成。就是不要大修大改,不要人工恢復原貌,很多世界級的遺產都是保持殘缺美。”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對海龍屯關口、城墻等遺存的修繕保護,聘請高水平、熟悉海龍屯土司遺址的專家學者,定期把脈文物安全,開展價值研究等工作,依法保護與合理利用好海龍屯土司遺址,守護好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遵義市匯川區區長郭正勇說。

    據悉,目前,海龍屯文物管理局已經出臺相關游客管理條例,海龍屯土司遺址擬于今年“十一”黃金周正式對公眾開放。為傳承其軍屯文化、土司文化、建筑文化而打造的海龍屯文化體育創意小鎮目前也在積極招商中。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