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正街支巷
重慶市嘉陵江畔有座高挺瘦挑的牌坊,上書“龍隱門”。這里,是千年古鎮磁器口的古碼頭入口。磁器口因水而興,依水而生,從宋代真宗咸平年間,開始敘寫它古老的故事。“百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民國時期,由于經濟中心西遷等政治原因,磁器口一度極為繁華,被譽為“小重慶”,“萬舟競發,匆匆有賈”。1918年,商戶在青草坡創建了“蜀瓷廠”,開始用新工藝生產瓷器,所生產的蜀瓷質地良好品類繁多,盛名遠揚,“磁器口”也漸漸取代“龍隱鎮”之名?箲饡r期,國學大師吳宓,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美術家及美學家都曾在磁器口留下足跡。
隨著水運衰落,上世紀60年代,磁器口漸漸隱去,直到世紀之交,才以旅游勝地的角色與世界重新連線。有人說,在“古鎮經濟”大熱的今天,磁器口始終保留著商業化的底線,沐浴了千年的時光和塵埃,卻依舊如故。當地人更說,“龍隱古鎮”是最好的巴蜀記憶,是山城古典生活的縮影,是重慶城濃濃的鄉愁。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腳下的青石板路已被磨得發亮,跨過鎮口,千年的格局鋪陳著,隨山勢起伏,向老城深處延伸。磁器口正街上,古玩店、字畫店、小吃店、書店、茶館鱗次櫛比,門口都是石臺階,透著濃郁的巴蜀氣息。選擇一個或寬或窄的巷子,走進去,曲折深幽。古鎮素有“九宮十八廟”之稱,大多就隱藏于這些蜿蜒曲折的街巷之中。
茶館和川劇是古鎮的文化特色。逛累了,挑一個場館歇腳,泡上一壺老蔭茶,聽川劇清唱、評書,看火龍表演,可以體驗老重慶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鎮上的創意產業街——聚森茂,融合傳統和現代,榨油、抽絲、制糖、捏面人、剪紙等老民俗老手藝,在這里煥發新生,年輕人的文創產業也在這里生根發芽,給古鎮增添了朝氣與活力。
磁器口,記錄了重慶歷史文化發展的演變,將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等歷史風貌再現。2001年,磁器口即被列入全國重點保護搶救的歷史文化名城計劃,而古鎮區域的保護永遠都是核心,這是磁器口的文化靈魂和生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