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薛 帥
“生產性保護不能離開原住地發展,設計要最大限度地隱藏到文化背后,要協助地方搭建完善的商業模式。”設計師蓋宏睿2012年便與西藏林芝結下一份情緣。從起初的幾次、幾十次往返于北京與林芝,到最后全年常駐林芝,蓋宏睿和她的設計團隊將工作室從繁華都市搬到了遼闊高原。
2012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帶領部分全國政協委員赴西藏林芝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貫徹執行情況。林芝市政府借機向文化部非遺司提出急需專家指導當地非遺生產性保護工作的請求。很快,文化部非遺司便針對林芝的特殊情況組建課題組,邀請蓋宏睿擔任課題主設計師。在林芝市政府的支持下,一次以林芝為“實驗田”進行傳統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度設計”便展開了。
非遺傳承曾停滯不前鮮見成果
林芝居住有藏、漢、回、怒、門巴、珞巴、獨龍、納西、傈僳等10多個民族和僜人,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37個;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7人,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6人。
“因為是一個實驗項目,全國沒有可參考的案例。且各國國情不同,在國際上也很難找到參考經驗。”林芝市市長旺堆說。
“像國家級非遺項目珞巴族服飾,作為該民族的寶貴遺產,它是研究珞巴族歷史軌跡、傳統習俗的活化石,但整個米林縣完整的男女珞巴服飾不足10套。”回憶4年前的非遺傳承狀況,旺堆坦言,“長時期停滯不前,鮮見成果。而很多項目分散在偏遠地區,缺少展示平臺,更缺乏走向市場的能力,傳承人不能靠此謀生,導致這些傳統工藝的傳承青黃不接。”
面對困境,接受任務后,蓋宏睿便帶領團隊深入林芝,對其非遺資源進行為期一年的詳盡考察。他們發現,紡織、服飾是林芝非遺項目中的亮點,但是其技藝傳承卻面臨各種問題:材料的品質沒有保證,傳承人對工藝的認知度不夠且沒有市場判斷能力,而最為關鍵的是各生產點普遍不能解決原材料供給問題。
“單單依靠傳承人手工解決所有原材料的生產,幾乎是不可能,也是不可持續的。”于是,蓋宏睿將目光投向林芝一所建于1965年、現已停工倒閉的毛紡廠。在她的建議下,當地政府決定恢復毛紡廠的生產,并購置了相關設備,染色、紡紗以及面料生產等工作依次展開。
現代設計邂逅傳統工藝
“偏遠地區的非遺狀況往往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林芝的非遺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在國內外廣受關注與好評,但當地民眾對自身傳統文化的價值并沒有清晰的認識。”蓋宏睿認為,如何擴大市場、提高效益,恰恰是現代設計團隊的優勢所在。他們篩選了6個項目進行前期試點,對其進行產品設計時,注意尊重非遺項目自身的傳統和特點。
回憶這4年的藏區工作經歷,給蓋宏睿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是起初的“試色”階段。“解決了原材料,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在植物性染色技術上的探索。由于高原水溫只能到90攝氏度,所有染色數據要重新建立,而植物染料極易受到海拔和溫度影響而引起色差。當時,我還是有些擔憂,也不太確定項目能否做成。”蓋宏睿回憶。
蓋宏睿做了一個試驗。“我給他們20個顏色的小樣,如果能做出10個,這事就能干。”隨后,當地的傳承人便開始著手“調色”試驗,結果成功調出一半多的顏色。“經歷了3年的植物性染色高原環境批量生產,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穩定的植物性染色系統。”蓋宏睿說。
在氆氌紡織中,設計團隊交給村民6種設計好顏色的毛紗,請她們自己配色,結果發現紡織出的面料圖樣各不相同。“少數民族文化的意蘊和特有的情感隱現其中,呈現出超越專業設計的獨特光彩。”蓋宏睿感嘆,少數民族婦女在紡織的過程中,融入了自我意識,創造出無與倫比的藝術形態。一手伸向傳統文化的內核,一手伸向現代社會的前沿,林芝傳統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由此獲得了動力。
“我們現在看到的傳統工藝產品,其設計思想和發展理念都保留了民族性。他們對色彩、圖案、樣式等積淀了數百年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進行了充分保護和利用。”旺堆說。
發展中的“林芝模式”
非遺保護發展在西藏林芝模式的探索中,政府官員、學者、設計師、傳承人以及相關工作人員配合默契,成效顯著。目前,該項目的創意設計產品已有500多款。2014年10月,林芝的非遺創意設計產品亮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今年又先后參加首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第二屆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大展和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展覽,均獲得好評。
蓋宏睿介紹,林芝非遺創意設計產品以日本和歐美市場為主,并提供網上銷售。另外,他們還將在國內外設立客戶體驗店,讓顧客直觀感受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工藝品質。
獲得成效的背后,當地政府功不可沒:對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高度重視,把這項工作作為保護傳統文化、帶動就業、創造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從項目啟動到逐步發展,一直給予大力支持。
從2012年至今,林芝市財政已投入3000多萬元支持此項目的發展及各項目點農牧民培訓。“專業人才往往有個特點,就是非常篤定、堅持。在這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對專業人士給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支持。” 旺堆告訴記者,設計團隊沒有進入之前,林芝早有發展文化產業的想法,但欠缺方法和清晰的發展理念。“政府要相信專家,敢于放手,退到專業團隊的背后,做一個強大的人力、物力后盾,然后攜手用先進的理念和設計去鋪設非遺傳承與發展之路。”旺堆說。
設計團隊在真巴村建立了“林芝藏族服飾紡織工藝傳習示范基地”。該村保留有制作工布藏族服飾自用的生活習俗,全村47名婦女接受訓練后熟練掌握了30多種手工縫制技法,具備了支持創意設計加工制作的能力。“我們不斷接到訂單。隨著手藝越來越熟練,村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周圍村的村民也想參與進來。我的近期愿望是能擁有一輛大面包車,接送大家上下班。”真巴村村支書巴魯告訴記者。
“村民不離開原住地,當地的文化便能得到永續合理的保存。”蓋宏睿說。兩年時間,在家門口,在不改變基本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當地老百姓不但收入提高了,生活也有了新氣象。
文化部非遺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林芝的非遺保護經過3年多的艱難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其成果總結為:保護了一批非遺項目,帶動了一批農牧民就業,救活了一個老企業,探索了一條非遺保護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林芝的基礎上,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拓展范圍,在西藏山南地區、日喀則以及其他區域開展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項目。”蓋宏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