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蒙古族源的歷史文獻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該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主辦,“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承辦。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蒙古族源有各種表述,有“匈奴說”“突厥說”“東胡說”“吐蕃說”“白狄說”“蒙漢同源說”等。經“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研究,“從東胡,經鮮卑、室韋,到蒙古”的蒙古族起源、發展、壯大的譜系日漸清晰。
據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院長、“蒙古族源的歷史文獻學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張久和介紹,蒙古族是以室韋—達怛部落為核心,吸收突厥語族等其他部落形成的民族共同體,而關于蒙古族源的歷史文獻,室韋史料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日前,課題組以“室韋史料匯注”為題,對12部文獻中記載的23種室韋專傳和48部文獻中記載的389條散見史料按時代順序進行排比、校勘和注解,形成一部室韋史料匯編。
張久和說,失韋,即“室韋”。室韋自北朝的《魏書·失韋傳》時見載史冊,之后幾乎歷代文獻都對其有記載。其中,《魏書》、《隋書》、《通典》、《舊唐書》的相關記載最為重要,史料價值最高。比如《魏書·失韋傳》中概述了失韋的地理方位、自然環境、經濟生活、社會狀況、語言、風俗習慣及其與東魏政權間的關系等內容。《隋書·失韋傳》在《魏書》等史書基礎上,又為失韋史研究增添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材料。《隋書》最早較全面記載隋代及此前室韋歷史狀況,后成諸書的室韋條目大多沿襲于此。
這些文獻資料的梳理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同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建議,將內蒙古發掘的考古成果補錄其中,與史書記載的文獻相互印證,以期獲得更大的說服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朝克表示,蒙古族源的研究要加強多學科的研究合作,比如民族學、人類學等,使得研究成果更具科學性。
杭侃還希望,“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應放寬眼界,對其他民族族源的問題進行梳理。
據了解,2012年,“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列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為期10年,每年資助項目經費400萬。該項目同時從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角度探尋蒙古族起源,現有17個課題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