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浙江記者 杜俏俏 通訊員 南 華
編者按:近日,遼寧“丹東一號”水下考古工作取得新進展:從出水文物判斷,“丹東一號”基本確定為致遠艦,這引起大家對我國各地水下考古情況的關注。為此,我們策劃了“水下考古掃描”欄目,選取了浙江、山東、廣東、遼寧等地,將其近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最新進展呈現(xiàn)給大家。以下為第一期——
蔚藍的海洋,神秘的水底,蘊藏著無數(shù)水下遺珍,而寧波水下考古的18年風雨歷程,則是揭開寧波水下文物秘密的一幅動人篇章。
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
依海而生、因海而興的浙江寧波,有著9758平方公里的海域。一望無際的大海賜給寧波531個大小島嶼和無數(shù)林立的海礁,以及曲折漫長的海岸線。古時明州(即寧波)就是我國重要的對外交通貿易口岸,還是中國大運河的出海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讓寧波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刳木為舟,開始了“以舟作車”“以楫為馬”的水上生活。繁榮興盛的海上交通貿易和抗擊抵御外侮的戰(zhàn)略地位,更是給這個港口城市留下了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也給寧波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了獨特的“資源積淀優(yōu)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寧波至今已在所轄海域發(fā)現(xiàn)水下文化遺存線索近100處,在選擇其中20處較為可靠的線索開展水下調查后,最終確認了沉船遺址4處、水下文物點5處。
“水下考古”一詞出現(xiàn)不過百來年,進入中國更是不足30年。而早在1998年5月,全國第二期水下考古專業(yè)人員培訓班在寧波舉辦。同年12月,我國第一個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寧波工作站成立,拉開了寧波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
2008年,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寧波工作站升級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寧波基地;2010年,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寧波成立首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同時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籌建工程在寧波市北侖區(qū)開工;2012年,我國第一個縣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站——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象山工作站揭牌;截至目前,全國共舉辦7期水下考古專業(yè)人員培訓班,寧波就參加和承辦了6期;南?瓶、南海Ⅰ號、南澳Ⅰ號、肯尼亞援非等國內外重大水下考古項目頻頻出現(xiàn)寧波水下考古隊員的身影……2011年4月,寧波“小白礁Ⅰ號”發(fā)掘項目成為浙江省首個正式獲批立項的水下考古發(fā)掘項目和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更使寧波的水下考古工作舉世矚目,而“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發(fā)掘項目因其理念、技術、方法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新,被業(yè)界譽為“我國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又一重要標識”“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創(chuàng)新之作”。
“小白礁Ⅰ號”的發(fā)掘
“小白礁Ⅰ號”是浙江省迄今為止第一艘成功發(fā)掘的海底古沉船,為清代沉船,沉船的原因可能為觸礁。它的發(fā)現(xiàn)其實早在1992年。1992年的一天,島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潛水好手、23歲的象山縣石浦鎮(zhèn)漁民牟永根和朋友到小白礁附近20多米深的海水處挖海螺、拾苔菜時,碰到了一個木質器件,仔細辨認后發(fā)現(xiàn)是一艘沉船的船頭。發(fā)現(xiàn)沉船的消息不脛而走后,不斷有人向他打聽沉船位置,甚至想出高價收買,但他認為“文物屬國家,應由國家來管理”,沒有向任何人透露沉船的具體位置。而且他知道要在海底找一艘小小的沉船,如果沒有準確的坐標,能找到的幾率很小。但每當聽說有人下海時,他還是會忍不住悄悄跟去,看到?jīng)]打撈出什么才放下心來。沉船的秘密牟永根一守就是20年。2008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隊到漁山島實地調查,牟永根主動聯(lián)系工作人員,并陪同下水指認沉船位置。“小白礁Ⅰ號”沉船由此重見天日,牟永根也被稱為“沉船發(fā)現(xiàn)第一人”。
接下來就是專業(yè)考古人員的發(fā)掘。水下考古是特殊高危行業(yè),然而,寧波水下考古工作隊的隊員們卻從來沒有退縮過。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結華回憶:2012年6月23日是“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正式發(fā)掘暨央視直播的日子,那天,漁山島上正逢大暴雨外加大風,氣象預報為西南風6級、陣風7級至8級。“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工作平臺在急風驟雨中不斷搖晃,但為了按計劃完成工作進度,水下考古隊員們一如既往地穿上悶熱的潛水服,系好壓鉛帶,背上重約40公斤的壓縮空氣雙瓶及水下探測儀等設備,在七八級風浪和24米深的海水中堅持作業(yè)。那天正好是考古隊員們作業(yè)的第20天,當時他們已被派遣潛水工作220余人次、總潛水時間超過10500分鐘。王結華說,幾十米深的海水下水壓阻力大,加上暗潮、涌浪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比起陸上考古來,水下考古需要消耗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體力,再加上水下文物需要仔細拆卸,更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大意。“小白礁Ⅰ號”歷時3年分3次完成了表面堆積清理、船載文物發(fā)掘與船體發(fā)掘,終以出水1000多件珍貴文物和保護完整的船體構造成為我國水下考古界的一塊傲人里程碑。
普及水下考古知識
“在‘小白礁Ⅰ號’發(fā)掘中,民眾自發(fā)無償守護文物的舉動令人感動,這也提醒我們要向更多民眾普及水下考古知識,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水下文物的事業(yè)中來。”王結華說,近年來,有許多群眾已經(jīng)在積極開展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比如漁山島的漁民小石有一天發(fā)現(xiàn)一只船一動不動地停在“小白礁Ⅰ號”正上方整整半個多小時,他急得一邊撥打文物部門電話,一邊劃船前去探查究竟,還好是虛驚一場,只是一艘福建過來的船只中途休息,在小石說明了保護區(qū)不能逗留的原委后,這艘船立即配合地開走了。
考古需要普及,這是考古界的共識。近年來,寧波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2014年10月,總投資約7.3億元、總占地面積約5.2萬平方米的“一館兩翼”現(xiàn)代建筑——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及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在寧波市北侖區(qū)建成開放,這是寧波水下考古的重要工作平臺和學術陣地,也是普及水下考古知識的科普園地。
記者了解到,其中的“一翼”——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主要設水下考古專題陳列、出水沉船修復展示和出水文物標本陳列三大板塊,公眾可以免費參觀,也可以透過電動玻璃隔層觀看“小白礁Ⅰ號”的保護場景與修復流程,而“另一翼”——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則是以港口文化為主題的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專題博物館,集展示、收藏、科研等功能于一體,充分展示了水下考古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一年來,這“一館兩翼”盡管距寧波市區(qū)有百里之遙,但仍免費接待中外游客近50萬人次,接待國內外文博同行以及專家學者200余批次,提供講解服務1800余場,舉辦各類活動60余場次,被評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科普教育基地、寧波市國際交流示范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