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露芳 朱建霞/文 鄭致明/攝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話道出了無數中國人對傳統村落田園生活的眷戀。怎樣科學保護、有效利用傳統村落,避免人為破壞與自然侵蝕?這是一大難題。今年10月,浙江建德市召開了首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高層研討會,來自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世界培訓與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機構的4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問題深入探討,為建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出了可資借鑒的思路和方法。
地處浙江西部的建德市在公元225年就已置縣,迄今已有近1800年歷史。遠在數萬年前,浙江大地就已經出現了“建德人”的足跡,李家鎮(zhèn)新橋烏龜洞“建德人”遺址的發(fā)現表明早在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當地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傳統村落,目前,該市有34處保存較好的傳統村落,其中李村村、上吳方村列入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新葉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首批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作試點村。多年來,建德市在以新葉村為代表的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上,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方針,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努力探索出一套符合建德實際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路子。
政策為村落保護撐起防護傘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寄托著美麗鄉(xiāng)愁。保護傳統古村落就是保護祖宗的根、農耕文化的根、百姓的根。”當地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利用工作,先后成立了建德市歷史建筑保護領導小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同時出臺了《建德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實施辦法》等政策意見,為保護傳統村落歷史建筑提供了法規(guī)依據和制度保證。為了解決古村落保護與改善群眾生活的矛盾,他們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指導思想,制定了老房子產權交易制度,確立歷史建筑保護宅基地產權置換方法,從政策上鼓勵為保護歷史建筑的產權戶建新不拆舊,解決了歷史建筑的新區(qū)建設用地問題等。
這些政策讓老百姓拍手稱贊。如新葉村的葉喬良家老宅建于清代,房子戶頭多、產權復雜、居住環(huán)境較差,多年來他一直想建一棟樓房,但苦于產權問題和政府不準拆除古建筑等原因,一直未能如愿,政府出臺的產權置換政策既解決了他的建新房問題,又保留了老房子,兩全其美。如今,他住進了新房,老房子則在修建后變成了土曲酒展示館。
除了產權置換政策以外,建德市政府還配套出臺了《建德市歷史建筑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每年落實500萬元專項資金,爭取杭州市補助800多萬元,以及村鎮(zhèn)配套資金,明晰了傳統村落歷史建筑補助的對象、范圍和標準,為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了資金保障。
規(guī)劃讓村落保護有了路線圖
早在2012年,建德就組織人員對域內傳統村落進行普查,摸清家底,把符合“傳統建筑風貌完整、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tài)傳承”三項條件中任何一項以上的村落列為調查對象。經過調查,最終確定34個價值較高的歷史文化村落,其中,村落風貌完整度在60%以上的有5個,30%以上的有近30個,16個村落還保留著建村時選址格局。在對這34個村落進行建檔保護的同時,還按照“屬地管理、產權有責”的原則,和所在鄉(xiāng)鎮(zhèn)簽訂古村落保護責任書,明確日常保護和管理職責;按照“緊急程度優(yōu)先、文物價值優(yōu)先、資金配套優(yōu)先、合理利用優(yōu)先”四原則,對傳統村落內的古建筑進行搶救性修繕。
5年來,全市共有456座歷史建筑得到合理修繕,投入資金7149萬元,累計修繕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每看到村內的古建筑按照原貌修繕完成,內心都很激動,每棟古建筑都有一段故事、一段記憶。如果它們消失了,村子也就不完整了。”建德上吳方村一位對古村有深厚情感的老人說。
傳統村落保護講究整體性,每處古建筑都不可或缺。為了確保村落保護的整體合理性,建德市還聘請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研究倡導者、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為顧問。對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5個傳統村落,參照新葉村規(guī)劃保護的工作力度和運作模式,聘請清華大學知名規(guī)劃團隊編制古村落整體保護規(guī)劃,確保用3年時間打造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色”的村落特色格局,并努力打造出建德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品牌。
合理利用使村落發(fā)展有新路子
在“合理開發(fā)、注重特色、保護遺存,深入挖掘地方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這一古村落保護原則下,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建德目前已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項目。
這些項目不僅具有旅游開發(fā)潛力,而且喚醒了歷史文化遺存的魅力。以坐落在大慈巖鎮(zhèn)的新葉村為例,該村有800多年歷史,集民居文化、農耕文化、歷史建筑風格于一身,被譽為“中國民居建筑大觀園”“中國東南部最典型農耕村落”“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隨著杭州市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工作的推進和“風情小鎮(zhèn)”建設步伐的加快,建德市在做好古村落本體保護之外,積極做好古村的政策扶持保護和后期市場開發(fā),確立了以農村傳統文化為依托,以古村落特色旅游和農產品展示展銷節(jié)慶活動為紐帶的發(fā)展模式,積極引導特色產業(yè)發(fā)展。新葉古村成立旅游公司進行開發(fā)和包裝,全村設立閣樓、祠堂等旅游景點20余處,結合特色農業(yè)開發(fā)油菜、蓮荷等攝影基地,發(fā)展農家樂12家、農家旅社80余戶,建成旅游接待中心、旅游汽車站及青年旅行社,打造“宜居、宜游、宜業(yè)、宜文”的新葉旅游風貌。隨著《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熱播,一撥又一撥的游客來到新葉村,去年國慶期間接待游客達2.5萬人次,營業(yè)收入120余萬元。
再如嚴州古府所在地建德古鎮(zhèn)梅城,獨一無二的“雉堞半作梅花形”古城墻建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50多年歷史,是浙江省現存最早的古城墻,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建德市結合“三江兩岸”景觀帶建設,推進梅城古城保護,修建完成了佛教文化景點玉泉寺,結合梅城大壩建設完成了嚴州古城一期800米及定川門景點的修建工程,以及六合古井、鄭秉謙故居、南北雙塔、青柯亭等歷史人文古跡,點面結合,全方位撬動嚴州古城保護,為打造嚴州文化風景線畫上亮麗的一筆。
傳承給村落保護注入新生命
有650余年歷史的新葉“三月三廟會” 年年舉辦,經久不衰。族譜有詩云:“一年花市九分九,千古蘭亭三月三。”葉氏將“三月三廟會”作為家族興蘭亭詩會之風、耕讀傳家的載體,形成族人祭祀和祈求風調雨順的傳統節(jié)日。現在,新葉村在外工作生活的后人,無論多遠每年三月三都會趕回參加祭祀活動,“三月三廟會”不但把傳統民風民俗、地方文化傳承下來,還注入新意,做到了活態(tài)傳承。
如果說傳統村落是承載歷史的容器,那么類似“三月三”這樣的非遺活動則是容器里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近年來,建德市積極按照《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要求,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進程。經過層層努力,截至2014年,已有新葉昆曲、李村抬閣等12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線木偶、諸家斷龍、石泉路十番等24個項目列入杭州市非遺名錄。如今,浙江建德婺劇演到了亞運會,壽昌舞龍走進世博會,李家斷龍、畬族民歌、嚴州蝦燈、李村“二月二”、壽昌“二月十”、三都“二月半”等極具特色的非遺項目也在傳承、弘揚和發(fā)展。
為繁榮基層文化生活,在古村落保護開發(fā)過程中,建德充分利用維修好的祠堂、民居作為村老年活動室、文化中心,為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注入了新活力,也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如新葉村將貽燕堂打造成新葉酒作坊展廳,充實了農耕文化內涵;李村村連三進打造成民俗文化展示館,充分展示了當地傳統文化;大同溪口村翁家祠堂作為村級文化中心,不僅是兒童暑期娛樂的新天地,也是老年人休閑養(yǎng)生的好去處。
傳統村落是在青山綠水間展現的水墨畫卷,是用青磚黛瓦寫就的詩意文章,是凝固歷史、延續(xù)鄉(xiāng)愁的地方。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