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得爾圖
內蒙古自治區歷史悠遠,許多地方在過去久負盛名,在《漢書》、《水經注》、《清史稿》中有明確記載的石門障就是一例。然而關于石門障的具體位置,一直以來存在著爭議。日前,筆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內蒙古長城調查中,通過田野考古結合史料分析,可以確認,包頭市石拐區五當溝北岸古城塔村中一座已消失的古城,就是漢代的石門障。
從古籍中尋找突破口
石門障是西漢中晚期在塞外依附于長城修筑的軍事指揮系統,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軍事作用皆十分重要,所以《漢書》、《水經注》和《清史稿》對其均有記載。《漢書·地理志》曰:“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水經注》中亦提到了石門障:“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清史稿·地理志》曰:“有鄂博口,古稒陽道。”這一記載,提出兩個觀點,一是石門障位于鄂博口,即今包頭市市區北面、溝通陰山南北的昆都侖溝;二是《漢書》記載的石門障及其西北五城,描述的是一條名為“古稒陽道”的驛道。
長期以來,人們研究石門障大都把《清史稿》的記載看作信史。歷史學家郭建中在《漢代石門障的考察與分析》中把前人考證石門障的觀點歸納為四種:一是將石門障標繪于昆都侖溝南口;二是認為石門障在昆都侖溝通向大青山的狹口處;三是認為烏拉特前旗小召門梁障城與石門障有關;四是認為梅令山古城與石門障有關。郭建中歸結的四種觀點,前兩種實際是一種,后兩種中的小召門梁障城、梅令山古城,均已出昆都侖溝,進入山北的明安川。郭建中對上述三種觀點均予以否定,認為石門障既不在昆都侖溝南口,也不在昆都侖溝以北,而是位于昆都侖溝之中,從昆都侖溝南口向北約2.5公里處有昆都侖溝障城,那才是石門障所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對石門障的研究尚缺乏確鑿證據。即使劉幻真先生依據采集陶罐的“石門”字樣戳記,將梅令山古城與石門障聯系起來,也無法令人信服,因在今包頭地區,有“石門”戳記陶器的出土地點很多,應是漢代名為“石門”的陶窯生產的陶器輸送到了這里,該古城只是使用“石門窯”生產陶器的聚落之一。
然而,所有對石門障的研究指向均在包頭地區,但石門障到底在哪兒,仍需要更多證據。
長城普查牽出石門障所在
《水經注》對今陰山以南、黃河以北的漢代五原郡屬縣治城的描述有許多錯亂之處,如果按圖索驥就很難與今天在這一區域內發現的漢代古城相對應。但《水經注》提供的這一區域內存在的漢代縣城這一線索又非常珍貴。
漢代五原郡在陰山以南、黃河以北的轄區,大致西起今烏拉特前旗西山嘴,東至今土默特左旗哈素海。處于五原郡東西轄區中心地帶的麻池古城,是一個重要的基點。古城西鄰昆都侖河,分為南、北兩城,周邊分布著眾多的漢墓群,學界將其認定為秦代九原郡郡治及漢代五原郡郡治九原縣。九原縣以西分布有西安陽縣、成宜縣、宜梁縣,分別對應烏拉特前旗張連喜店古城、三頂賬房古城與達拉特旗二狗灣古城。其中,二狗灣古城在漢代亦位于河北,后由于黃河的改道,現已成為河南之地。九原縣以東有臨沃縣、稒陽縣、塞泉城,可分別對應包頭東河區古城灣古城、大城西古城和東老丈營古城。大城西古城為長城調查新發現,位于土默特右旗大城西村中,由于遭到村莊建設破壞,僅存部分北城墻。據村中老人回憶,他們兒時古城還存有邊長400余米的四面城墻。塞泉城應為蒱澤縣舊址,蒱澤縣為西漢五原郡屬國都尉治所,其得名應與哈素海有關,哈素海在漢代即名為蒱澤。
古城塔村浮出水面
“在古城灣古城與大城西古城之間,有五當溝流水注入黃河,如此五當溝才是《水經注》記載的石門水,石門山、石門障均應位于五當溝之中。”內蒙古文物考古所副所長張文平說。
五當溝北自明安川流入大青山,主要流經包頭石拐區。在五當溝,大約以石拐區古城塔村為界,古城塔村南側,五當溝在險峻的山中向東形成一個大的拐彎,石拐或即由此而得名。在大拐彎處的西側,有一條叫石門溝的支溝,形成古城塔村至五當溝下游之間的直線。石門溝的北端為高聳的山崖,在山崖中有人工開鑿的一道底寬2米至2.5米的石門,向北過石門下山即達塔村。石門兩側山體高聳,應該就是《水經注》記載的石門山。石門障得名自石門,顯然該道石門最晚在漢代已經開鑿而成,石門障自然就在石門山左近。
障為山中小城,那么石門障是一座什么樣的障城呢?這需從西漢五原郡的軍事建制講起。西漢五原郡設有西、中、東三個都尉,協助郡太守管理邊防軍事。西部都尉治所有人推定為烏拉特前旗公廟溝口障城,為一座邊長約140米的障城。西部都尉與中部都尉轄區的分界點在成宜縣。從成宜縣往東,中部都尉治所有人推定為位于哈德門溝溝口處的哈德門溝障城,但該障城的主體為一座邊長約50米的小障,似乎不夠都尉治所規格。在昆都侖河西岸,以前調查有孟家梁古城,面積較大,發現有漢魏、隋唐等多個時期的遺物。該古城北扼昆都侖溝溝口,東南為麻池古城,對九原縣能夠起到護衛的作用,正是中部都尉原高城所在,但由于后代的改筑,該障城原貌已不復存在。五原郡三都尉均位于陰山之南,管轄的東西范圍60余公里,中部都尉與東部都尉的分界點約在古城灣古城,古城灣古城以東進入東部都尉轄區。
都尉之下,管理若干候官。一個候官管理若干烽燧城障,統稱為塞,如西漢張掖郡居延都尉甲渠候官管理下的烽燧城障統稱為甲渠塞,而甲渠候官的治所為甲渠障。石門障同理,應為西漢五原郡東部都尉管理之下的石門候官治所,而石門塞則包含若干烽燧城障。
在調查中,在五當溝溝內及其兩側山上,發現漢代當路塞長城墻體2段、烽燧5座、障城3座、遺址1處,均為石門塞的組成部分。那這些遺跡中,哪一個是石門障呢?首推五當溝障城,因其位于石門山東山下,地處五當溝大轉彎處西側的山前臺地之上,扼守險要。障城平面大致呈梯形,土筑墻體,南墻長20米,北墻長32米,東墻、西墻均長22米。然而從作為石門候官治所的石門障來講,五當溝障城顯得規模偏小,且其位置不利于對五當溝的全面指揮。從石門向北,五當溝北岸有一片高臺地,臺地上坐落著古城塔村,據村中老人介紹,這里原來有一座古城,但今天古城已了無痕跡。古城塔村所在高臺地,處于五當溝大拐彎北側,利于掌控整個五當溝,南面遙望石門,亦是北出石門溝首經之地。如此,位于古城塔村中的已消失古城,應該是漢代的石門障。
張文平說,進入東漢后,五當溝流域以及陰山以南的五當溝以東地區,成為歸附漢朝的南匈奴駐牧地,稒陽、蒱澤二縣均撤治,石門塞僅存塞道,塞防功能弱化。東漢時將五當溝流域泛稱為稒陽塞,北魏為棝楊塞,均為地理概念,而非軍事建制。清代以來,大量漢族移民進入五當溝,當地有適合燒制陶瓷器的瓷土,陶瓷制造業大興,由此推斷漢代的“石門窯”也應在五當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