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 曾鼐)《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列入立法規劃。十三五期間,北京將推動非遺保護措施、傳承傳播等問題納入法規。這是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文化局獲悉的。
“十二五”期間 對非遺保護投入1.26億元
為更好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北京從單一項目性保護階段,進入到了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對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申領程序、發放標準等進行了細化,有效提高了資金管理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有效性。
《辦法》在內容上突破以往常規性補貼方式,實行以獎代補對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單位予以資金支持;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至2萬元,非遺單項一次性獎勵金額高達100萬元;資金補貼范圍進一步擴大,包括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非遺項目單位及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社會單位;明確非遺認定獎勵,鼓勵和引導項目單位、大中小學、培訓機構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北京非遺保護工作,目前共認定市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0個,培訓基地28個,優秀實踐名冊項目1個。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對非遺保護投入資金共1.26億元,其中對代表性項目扶持經費2927萬元,對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912萬元。同時,積極申請國家級專項資金,共計4067萬元。
推動“非遺保護”立法
北京文化局和非遺保護中心正推進立法工作有序開展。整理、分析了國內23部非遺地方法律和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韓非遺相關法律,梳理了北京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項論證報告》草擬工作。
《條例》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法》內容進行補白和細化,從項目保護單位法律地位、代表性傳承人權利、市、區兩級名錄申報及評審程序、建立非遺保護政府職責體系、提升社會參與程度等方面,解決北京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北京市文化局表示,十三五期間,將健全北京市非遺保護的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把非遺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將非遺的保護措施、傳承傳播等問題納入法規。
“非遺”演出走出去
非遺演出、非遺拍賣會,非遺宣傳展示形式日趨豐富。
例如,北京市文化局聯合天津、河北兩地文化部門舉辦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暨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呈現了京津冀十年來的非遺保護成果,三地具有代表性的70個非遺項目和140位傳承人的220件(套)作品參加展覽、展示和設計評比。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拍賣會,則匯集了包括“燕京八絕”在內的86件作品,成交額高達531.6萬元。其中蒙鑲作品《銀鎏金鑲百寶佛塔》以120萬元落槌,成為專場拍賣的最大亮點。
“非遺”也在走出去。“十二五”期間,在國內外參與近40次大型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組織北京非遺走進臺灣,走進沙特阿拉伯、韓國、法國、芬蘭等國家,各地觀眾反響強烈。同時,編輯出版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十冊)及《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十冊),共約180萬字,首次以口述史形式系統記錄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編纂《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源匯編》系列叢書(十二冊),共約270余萬字。
北京市文化局表示,“十三五”時期,將開展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評審工作,開展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申報工作。建立健全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傳承、監督檢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