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上海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

2016/4/29 23:15:54 點擊數: 【字體:

  《上虞帖》
 
  《上虞帖》為王羲之寫給親友的一通草書手札,系唐代摹本,因帖中有“今在上虞”之句而得名。《上虞帖》中較多運用中鋒運筆,體式超逸,靈動綽約,法度森嚴。不少字中尚可見章草余韻,但與章草相比,筆畫中隸篆意漸失,字體間連貫流暢,體現出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為王羲之中年以后的草書風貌。
 
  作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虞帖》還有一段離奇經歷,它最初被定為贗品,直到1975年經謝稚柳鑒定,又經上海博物館科學實驗室用軟X光透拍,顯現出南唐內府的收藏印“內合同印”朱印和“集賢院御書印”墨印,據此斷定該《上虞帖》為唐摹本。此帖由嚴桂榮修復,使用了“火燒法”古書畫裝裱與修復方式,使帖色深褐、紙本破碎、有18處損壞的唐摹本重現光彩。
 
  西周大克鼎
 
  大克鼎為西周孝王時期文物,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是西周非常重要的青銅器之一,在清代末年就號稱“海內三寶”,另外二寶是大盂鼎和毛公鼎。
 
  大克鼎腹內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做器者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佐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周王任命克為膳夫后,給他賞賜了許多奴隸、田地,是研究我國西周奴隸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是清光緒年間在陜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出土,后為清代著名收藏家潘祖蔭所收藏,大盂鼎也是潘氏藏品。抗戰時,日本侵略者曾多次來潘家搜尋二鼎,潘氏后人潘達于將鼎深埋宅中,躲過了這次劫難。
 
  新中國成立之初,潘達于將大克鼎和大盂鼎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后大盂鼎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大克鼎成為上博重要的“鎮館之寶”。
 
  《高逸圖》
 
  《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七位名士,此卷僅剩其中四人。經考證,從右至左分別為浩然灑脫的山濤、手持如意的王戎、捧杯回首的劉伶和揮動麈尾的阮籍。四人坐于花毯之上,形態、表情各不相同,四位童子侍立其旁,配合不同器物,人物個性特征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這幅畫的構圖和上世紀六十年代南京出土的南朝磚畫竹林七賢非常相似,技法上,唐代畫家孫位在繼承顧愷之行云流水的風格基礎上更為成熟,線條圓潤流暢,人物造型細致生動,設色鮮艷典雅。
 
  《柳鴉蘆雁圖卷》
 
  《柳鴉蘆雁圖卷》作者為宋徽宗趙佶,此作分為前后兩段,前段繪有四只棲息于柳樹樹根、枝頭的白頭鴉;后段繪有四只在蘆葦旁臨水而飲的大雁,鴉、雁神態各異,生趣盎然。前人提出,該畫前半段為宋徽宗親筆,后半段很可能是當時畫院畫師代筆。
 
  此圖生動體現了宋徽宗花鳥畫的拙樸風格,他的畫不像宮廷畫師工筆重彩,面面俱到,有相當的寫意成分。柳條為非常飽滿的中鋒用筆,從中可見宋徽宗本人的書法功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