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活化歷史村落 傳承香山文化——中山市古村落保護側記

2015/9/10 11:15:47 點擊數: 【字體:

 

    戴 波  陳建平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浪潮之下,一間間古民居被夷為平地,一個個歷史村落消逝在歲月的塵埃中。記憶中的蛙叫蟬鳴何處尋?故鄉裊裊的炊煙又飄向了何方?

    近日,筆者在廣東中山市,找到了那久違的鄉村記憶。

    古村落保護刻不容緩

    盛夏的三溪村,濃蔭掩映,一條長長的青石板路在村內蜿蜒。爬滿青苔的灰色磚墻,讓老屋蒙上一層深邃和滄桑。驀然一聲鑼鼓,打破了古村的寧靜,驚起一樹蟬鳴。循聲而去,在梁氏宗祠前,龍灣舞獅隊的成員正在為紀念傳統的中元節做準備。

    “祖屋都在,也可以住人,開車一個多小時就能回三溪村,累了隨時可以回來休整,什么是鄉愁?我們沒有鄉愁!”對于時下熱議的鄉愁話題,在深圳華強北做了10多年手機生意的梁先生一臉困惑。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間,中國平均每天有250個村莊消失,傳統鄉村社會無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其經濟結構、族群結構、人文傳承、價值體系也日漸式微。

    于明代中葉開村的三溪村,村頭古樹參天,村內保存著100多間晚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筑物。傳統農耕文化、西洋文化與華僑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村中的老建筑主要為嶺南文化傳統民居和中西合璧的民居,僑鄉風貌特征突出。

    而今,一些現代商業和服務業開始進駐三溪村,一間間丟棄的老屋被打掃整理,改裝成時尚的酒吧、餐飲、文化創意小屋。三溪村像是鑲嵌在現代都市邊緣的一顆古老玉石,不斷吸引周邊城市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三溪村在傳統古樸與城市發展的繁榮之間,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古建筑改造缺乏指引,增加的新建筑與傳統古村落的歷史氛圍不協調;村落的基礎設施承載不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商戶的營運需求等。

    “中山的古村落保護刻不容緩。”在中山市政協策劃組織的三溪村“空心村”與“鄉愁文化”座談會上,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說。

    “三溪村是我們的根,寄托了幾代人的相思。祖屋在,孩子們就會經;貋。”78歲的梁伯眼含淚花。

    “竹樹開根根連根,葵花結籽籽成群……”這首洋溢著中山本土濃郁鄉音鄉情的咸水歌,喚醒了他鄉游子記憶深處的鄉土情懷。他們紛紛回到三溪村,利用積累的資金興辦實業,保護祖屋,反哺家鄉。

    “加大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促進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目前三溪村里的100多家嶺南特色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已有20多家連片老屋改造升級為獨具特色的餐飲休閑場所。”丘樹宏說。

    在中山市政府的規劃引領下,對三溪村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將文化休閑產業作為古村落存活發展的途徑之一,讓古老的村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行走在中山的古村落之中,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高門樓琉璃瓦、浮雕繞窗欞、花鳥畫滿門窗上沿的青磚瓦房散落在道路兩旁,這是三溪村;華佗廟香火旺、松濤月有聲、一座座碉樓靜臥在歲月的長河中,這是中環村;牌坊上懸圣旨、古樹發新枝、老祠堂與新建筑交相輝映彰顯幸福家園,這是古鶴村……

    與其他城市一些村落“垃圾圍村”不同,中山的村落大都整潔干凈,幾乎沒有臟亂的現象,是良好人居環境的代表。

    延續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有風貌

    2011年3月,中山市被國務院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行列,這座城市的文化在新一輪保護與利用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散布在中山城鄉的108個古村落是中山先民生活、生產、生存的歷史記憶,是一部記載中山城市發展的史書,是香山傳統文化之根。

    如何保持這座城市的獨有風貌,延續它的歷史文脈?中山的歷史文化保護者們始終在思考。

    近年來,中山相繼出臺了《中山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暫行規定》、《中山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不斷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領導和保障機制。

    古鶴村始建于1398年,轄區面積約5.6平方公里,現存古圍墻3段、宗祠5座、廟宇3座、古井16口、古民居百余間,是中山市“人文歷史型”秀美村莊的首批市級示范點。2010年,村頭的大閘門、村尾的石閘門、日東祠、“樂善好施”牌坊4處古建筑被列入中山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板街全線、瀾海祠、伯瑤祠、曾家祠、北閘、東閘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都被掛上了標牌,村委會規定不準拆遷,不準出賣,不準損壞,不準堆放雜物。不僅如此,包括村民生活的老房子都完善地保護,留住原汁原味的鄉村美景。

    中山市委、市政府逐年增加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時間,共投入了9650萬元對浦江世澤坊、陳氏宗祠、古氏宗祠、白衣古寺大雄寶殿、陸皓東故居、程君海故居和鄭觀應故居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加大對古鎮六坊云龍舞、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同時啟動了歷史文化博覽館、香山名人紀念館及博物館群和革命烈士陵園史跡陳列館等場館的建設。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山文化傳承有人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中山市民自覺擔當起本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重任。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咸水歌,是流傳了幾百年的中山民歌代表,是中山勞動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結晶?墒墙裉,它已處于瀕危的邊緣。

    “五六十年代,中山民歌在全國都占有一席之位。民歌手何福友、梁容勝等人多次到北京出席文代會,還為毛主席、周總理演唱過。”世居于三溪村的黃伯很是自豪地向游人講述咸水歌的輝煌歷史。

    留住正在消逝的歌聲,記住這方土地曾有的音韻,是中山文藝界人士共同的心聲。年逾古稀的吳志輝和梁三妹,分別是國家級和市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大半個世紀以來,他們積極探索咸水歌的演唱技巧,致力于咸水歌的傳播與傳承。他們協助有關部門搜集咸水歌資料、出版民歌集,并通過收徒或定期到學校向小學生教唱咸水歌等方式,力求中山咸水歌的傳承后繼有人。

    2011年10月,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多年來,中山市文化部門在全市各個鎮區開展地毯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挖掘,將歷史悠久、深藏于民間的音樂、舞蹈、民俗等300多個非遺項目進行了整理登記和申報保護。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會、南朗崖口飄色、醉龍舞、咀香園杏仁餅傳統制作技藝等一批具有珍貴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了國家級或省市級保護名錄,成為中山市的一張張文化名片。

    中山的文化遺產從歷史中走來,又在保護中走進了市民的生活。2015年6月13日,中山市文化館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了“保護成果·全民共享”非遺展演活動,沙溪上亨龍獅團、西區長洲醉龍隊、三角麒麟舞隊組成的巡游隊伍,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現場熱鬧非凡。

    “本次活動邀請的民間藝術隊伍的成員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一輩,他們的加入,為中山市非遺注入了新鮮血液,為香山文化的傳承發展增添了生力軍。”丘樹宏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