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魚把頭”的帶領下,腳穿烏拉鞋身著防寒服的村民用鐵镩子和尖鎬鑿開冰面,下拉網、備魚簍……隨著起網的吆喝聲,20多斤重的黑魚及各種小河魚被打撈上了冰面,圍觀的村民連聲喝彩。1月10日,海林市古塔村的海浪河邊,一幅寧古塔滿族捕魚風情畫徐徐展開。時光似乎在這里穿越……
寧古塔捕魚習俗申報省“非遺”
退休鄉村教師杜春友是這場穿越戲的主角。他是土生土長的古塔村人,在村里教書育人幾十年。他的祖上至少在這里生活了幾百年,祖傳技藝也讓少年時代的他就是村里有名的捕魚好手。如今,他更是寧古塔捕魚習俗的當代傳承人。
古塔村和周邊的村屯便是當年寧古塔將軍府舊址。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依然能在村民家里看到一些舊時流傳下來的捕魚工具。面對這些顏色斑駁、布滿歲月蒼桑的漁具,村民們都驕傲地說,這是我們的歷史。如今,古塔村人正在為寧古塔捕魚習俗申報省“非遺”。
寧古塔捕魚工具有幾十種
說起寧古塔地區滿族的捕魚習俗,杜春友特別興奮。“滿族是漁獵民族,喜捕還善捕,一年四季都是捕魚的好時節。春天汛期時有柳丁、大馬哈,捕后可以直接做成魚干慢慢吃;夏秋季可以利用各種自制的工具捕魚,是一年中最豐產的時節;冬季鑿冰捕魚,冷中有樂。”
杜春友說,寧古塔捕魚,不僅要掌握各種魚類的習性和生活規律,還要熟練使用各種捕魚工具。這些工具大概能有三、四十種,像用柳條、梢條編成的亮子、魚罩、魚簍等;用繩線手織的臺網、浮網、旋網、拉網、圍網、黏網、招羅子等;還有鐵制的魚叉和皮革制成的勒扣及魚鞭。他們還發明了獨具滿族特色的捕魚船獨木舟威乎。
每種工具的背后都蘊含著一項捕魚技藝,如卡魚、哈魚、放鷹、擺迷糊陣、壓白桿子……近年,古塔村及周邊的滿族漁獵習俗,讓不少學者特地從吉林等地來村里采風。杜春友自豪中也略有遺憾,“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我還在村口的海浪河邊撿到過大馬哈魚呢!如今周邊只有一位八旬老人能用柳條編織傳統的捕魚工具,而會傳統織網的人已經找不到了。
傳承捕魚習俗的現實意義
隨著江河中野生魚類逐年減少,加之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寧古塔傳統捕魚習俗慢慢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幾乎陷入了失傳的境地。這些林林總總的捕魚方法,看似簡單、粗陋,但往里深究,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先人們在生活中摸索并形成的獨特漁獵文化,值得后人傳承下去。杜春友這樣認為。(原標題:寧古塔捕魚習俗申報省“非遺”傳承很具現實意義)
來源:東北網 時間: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