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非遺后時代”,要讓民間藝術存活于民間

2013/2/5 11:39:04 點擊數: 【字體:


    從2003年恩施州開始尋訪與命名民間藝術大師以來,圍繞搶救保護民族文化,州文化體育局、州民宗委及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開展了一系列搶救活動。2006年開始,我州申遺工作有序進行,成果斐然。截至2012年9月,國家級非遺名錄、擴展名錄和省級非遺名錄中,我州有64項;在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我州有國家級和省級72人。2006年至2012年州政府公布了我州非遺名錄90項,公布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3人。
  
  
    2012年10月17日至18日,由州文體局、州民宗委主辦、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承辦的恩施州民間藝術活態“傳承模式”研討會在建始縣舉行,這標志著我州的非遺保護工作從此前的以調查申報項目為中心轉向以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為中心。省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慧說,恩施州民間藝術“活態傳承”的提出和研究,在湖北尚是首次,即使在全國范圍來看,也是領先的,這將有效解決“申遺”后重申報輕保護的現實問題,意義重大,開啟了恩施州的“非遺后時代”,它將有效推進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非遺后時代”,要讓民間藝術存活于民間
  
  
    恩施儺戲是湖北民間戲劇種類之一,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其行當有生、旦、凈、丑四行。劇目分正邪八出,因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表演難度高、表演功力深厚被稱做“中國戲劇活化石”,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2006年底,我州民間藝術大師、三岔儺戲和儺面具創作的泰斗,被當地人尊稱為“朝神”的譚學朝老先生因病逝世。譚學朝逝世后,三岔儺戲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因儺戲而得名的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三岔鄉,也面臨著保護儺戲這一難題。恩施市三岔鄉文體服務中心決定舉辦一個專題培訓班,對儺戲進行搶救性保護與傳承。2011年3月15日,由州戲劇家協會和恩施市文體局主辦,三岔鄉政府和恩施市文化館承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恩施儺戲”2011首期傳承培訓班正式開班,參加培訓的有15人,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的21歲。培訓結束后,三岔儺戲表演隊有了新表現,一年多來演出了近100場次,特別是2012年7月23日至8月10日,由當地政府安排并出資,組織了以儺戲《大開山》為主的文藝節目在全鄉巡回演出17場次,觀看群眾達6000多人次,受到群眾的喜愛和稱贊。
  
  
    優秀的民間文藝究竟以何種方式傳承和保護,成為各級相關部門和文化工作者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此前,我州圍繞搶救保護民族文化,開展了一線串珠的搶救活動,并積累了一些保護傳承的成功經驗,“活態傳承”的理念悄然萌?。恩施州文體局局長劉躍認為,“活態傳承”至少有兩種意義:一是讓一些瀕危品種重新回到勞動鏈和社會生活中去,回到年輕人中去,首先要讓它存續于民間,才能傳承延續于民間,不能讓申報的非遺名錄存放在檔案里,而要存活在民間,這叫活起來;二是根據社會發展和大眾審美需求,不斷進行或大或小的適應性調試、創新、完善乃至重構,這就是在創新中傳承。

    “活態傳承”,民族文化一線串珠搶救措施的重要一環
  
  
    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主席田發剛告訴記者,“活態傳承”模式理念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州近10年來開展的一系列搶救民族文化措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一線串珠的連續性的活動。我州從2003年開始尋訪命名民間藝術大師以來,圍繞搶救保護民族文化,開展了一線串珠的搶救活動。先后建立了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了恩施州民間藝術(傳承)表演隊,尋找原生態山民歌手,創辦民族文化活化傳承示范村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成功的探索,為更好地保護傳承民間文化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州文體局局長劉躍指出,各級各部門在申遺與保護過程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申報輕保護的傾向,對保護傳承的方式缺乏研究,國家和省、州提出的保護傳承措施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在這些傾向的影響下,一方面是在不斷申報確認,一方面是有些品種依然處于瀕危消亡狀態。這對于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工作方針十分不利。面對如此情形,認識非遺保護傳承的形勢,總結非遺傳承經驗,尋求有效的傳承模式與方法,已經是一個十分必要和緊迫的問題。

    “活態傳承”模式開啟我州“非遺后時代”
  
  
    “看了建始縣長梁民族小學絲弦鑼鼓表演隊的表演后,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真的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主席田發剛激動地說,“‘活態傳承’模式在他們身上有了一個具體而成功的展現,可以看出這些優秀的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非常有希望!”
  
  
    看表演、聽發言、品論文……參加恩施州民間藝術“活態傳承”模式研討會的領導、專家學者和文化工作者們受到了深深地震撼與啟發,“活態傳承”模式得到了他們的一致高度肯定與評價。“當全國范圍內還在樂此不疲地進行非遺項目的申報確認時,恩施州已經率先提出并實施了‘活態傳承’模式的工作,這在全國都是領先的。”省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慧女士說。
  
  
    州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坤德在發言中指出,“活態傳承”模式課題研究,抓住了關鍵詞,開課題之先河。他說,進入非遺名錄后怎么辦,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率先付諸調研,既是民族的感情,也是文化的自覺。“活態傳承”模式課題研究同時把握了關鍵環節,開方法之先河;找到了關鍵路徑,開發展之先河。
  
  
    恩施州文體局局長劉躍說,這次活態傳承模式的總結與研究如果運用得好,即將開啟一個恩施州的“非遺后時代”,推進我州保護非遺的可持續發展。(原標題:“非遺后時代”讓恩施州民間藝術存活于民間)


來源:恩施新聞網    時間:2013-1-25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