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恩施2月25日電 (宋丹丹 姚禎發(fā))漆畫是一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已有幾千年歷史,這種傳統(tǒng)手工藝堪稱“國粹”。但是,由于現(xiàn)代電子科技制作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藝術幾近流失。湖北恩施有一位七旬老人,至今還在努力傳承漆畫文化。
記者近日來到了位于湖北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四維街的星光劇社,在這里采訪了國漆工藝傳承人——67歲的許丹效。
許丹效介紹,他家祖祖輩輩住在利川南坪鄉(xiāng),當?shù)厣嚼镆吧針漭^多,漆樹產(chǎn)出的國漆(又名生漆)可以制成油漆。他的祖輩利用這個原料,一直從事油漆工作,他自己在2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國漆藝術。
說起自己發(fā)明的國漆噴畫工藝,許丹效說是源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一次,他跟往常一樣做著調漆工作,調好的油漆被一個小孩子打翻了,散落在桌面上的油漆迅速向四周蔓延開來,他發(fā)現(xiàn)油漆竟然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他突發(fā)奇想:是否可以用油漆來作畫呢?從此,他開始了國漆噴畫工藝的探索道路,在這過程中徐老將德國意念藝術大師貝拉·維尾的意念藝術原理同水流原理相結合,經(jīng)過反復的摸索和嘗試,1982年發(fā)明出了國漆噴畫工藝——“意念漆畫”。
許丹效說,原先打算為自己的發(fā)明申請專利,但是由于當時條件有限,最終這個計劃被擱置了。
在制作漆畫時,首先以國漆為主要原料配上天然的礦物材料調配成五顏六色的油漆,然后利用注射器將油漆噴出來,仿佛動態(tài)的水流一般,形成圖畫。他說,制作一幅噴畫程序繁雜,要經(jīng)過做衣、自由式造形、人工造形、修形、潤色補色罩色、退光拋光等八道工序,通常需要花費一個星期時間才能完成。由于國漆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干燥,表面結成黑色光亮堅硬的漆膜,具有很強的附著力、遮蓋力、耐久性和防腐蝕性,而且耐水、耐熱、耐侵蝕、耐摩擦,因此用國漆做出來的圖畫永不褪色。
他將自己的意念漆畫工藝運用到家具裝飾、壁畫制作、樂器美化等方面,將龍、鷹等民間圖案抽象化,同時與民風習俗活動緊密結合,制作出來的圖畫既表現(xiàn)了一種宏偉壯觀的視覺效果,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愿望和理想的追求。他的意念漆畫獨具匠心,極具藝術構思,吸引了許多客戶紛紛向他訂購畫作,他曾多次為大型賓館、商場等制作壁畫,為省里、州里各個部門做過會議桌的桌畫。依靠這門手藝,他一年可以收入十多萬元。
在三四十年的工藝生涯中,許丹效不斷探索新技術,先后發(fā)明了“不筆漆書”、“漆畫臉譜”等多種手工藝術。退休后,他來到星光劇社,與一群愛好民間藝術的老人們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探討。
在星光劇社里,記者見到了他創(chuàng)作的幾幅國漆作品:漆畫畫屏、漆畫書法、漆畫臉譜等。該劇社的社長潘榮先告訴記者,許丹效的工藝水平高超,其漆畫作品多次代表社里參加與各地民間藝人的聯(lián)誼和交流。
對于漆畫藝術的傳承,許丹效表示擔憂。一方面,國漆工藝要技術精湛的老漆匠才能做到,現(xiàn)在真正掌握國漆技術的傳人已經(jīng)不多了,加之國漆的制作工藝復雜、生產(chǎn)周期長、批量化程度低、成本高,不適應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已經(jīng)逐漸被化學涂料所取代了,現(xiàn)在用純國漆制作的家具已很少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國漆繁瑣的制作程序,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漆畫藝術。(原標題:湖北恩施民間藝人自創(chuàng)國漆噴畫 傳承漆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