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花燈賣得不錯,但這剩下的十幾盞手工扎制的花燈,還是去年沒賣完的,今年連貨都沒進到。”找完錢,店主靳女士略顯無奈地說,店里的傳統花燈是從愛人家的親戚處進的貨,做花燈的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婆婆。“做花燈都做了幾十年了,但今年實在做不動了。”
每年元宵節前,這家位于蘇州山塘老街上的郭氏風箏店里都會掛上一排漂亮的傳統花燈,而當天記者來到店里時卻發現,與傳統花燈相比,擺在店門顯著位置的各式電子花燈更引人注目。造型時尚、除了能發光還能播放音樂,價格只需十幾、二十元人民幣。
“這老手藝恐怕要失傳咯。”在店里,靳女士的哥哥聽到談話后走了出來。“我曾經去學過,可做一個燈不是幾下就行的。”他介紹,傳統手工花燈雖然精美,但花費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很高,因此產量低、價格高,老手藝越來越沒辦法迎合現代市場,并且每年只有一兩個月的銷售時間,做來賣頗有些吃力不討好。
離開靳女士的店鋪,記者在山塘老街和南浩街上詢問了五、六家出售花燈的商鋪,得到的答案都是:手工花燈又貴又不好賣,早就不進貨了,也不知道向誰進貨。
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燈彩傳承人、今年69歲汪筱文介紹,目前蘇州雖有幾家制作蘇燈店,但制燈高手卻寥寥無幾。如何推陳出新,一直是困擾汪筱文的難題,為此他一直在探索傳統花燈的未來發展之路。
臺灣“中華花燈藝術學會”理事長黃文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傳統的花燈也應有時代感,這樣才能讓燈彩制作的技法在新時代的理念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原標題:古城蘇州元宵花燈熱銷 難覓傳統手工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