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飛天第一硯”的作者、安徽歙縣籍制硯大師吳笠谷正在接受記者采訪。
中新網11月7日電 “中華飛天第一硯”7日亮相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這是該方硯臺隨神舟九號飛船在太空翱翔17天返回后的首次外展。
“中華飛天第一硯”的作者——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安徽歙縣籍制硯大師吳笠谷介紹,“飛天硯”采用龍尾山四大名坑(金星坑)硯石精心雕刻而成,于2012年6月搭載神舟九號飛船遨游太空17天,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方遨游太空的硯臺。
飛天硯全稱為“龍紋飛天寶瓶歙硯”,長9厘米、厚0.5厘米,小可盈握。硯面上部如圈如環的天然紋理金暈,刻成一個寶瓶形寶硯,兩個瓶耳設計成為象頭形狀,寓意“太平有象”;而正面墨池的造型,恰好采用來自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C”型玉龍。硯背上部線刻敦煌藝術中優美的“飛天”形象,體態輕盈,飄逸瀟灑。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長、武警部隊原副司令員劉紅軍中將題寫“飛天硯”。
中國歙硯協會會長凌紅軍接受采訪時說:“中華硯成功飛天,不僅為歙縣的父老鄉親爭了光,也是中國歙硯史上的一次歷史性的突破。古有女媧補天,今有神九探穹,將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功臣――硯臺,送上天宮,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原標題:中華飛天第一硯亮相中國(黃山)非遺傳統技藝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