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出的宮殿區道路和排水溝。(資料圖片)
11月18日,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如申報進展順利,湖南省有望在近幾年內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位于永順縣城東約19.5公里的靈溪河畔,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土司司治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該遺址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完整地反映了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全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老司城遺址在文化遺產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填補了土司考古學多項空白。2011年6月,老司城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考古有哪些新發現?
6月9日,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2中國文化遺產日·相約老司城”系列活動在湖南永順縣舉行。老司城遺址考古隊隊長柴煥波公布了永順老司城的最新發掘成果。
經過勘探和局部發掘,基本確定了宮殿區主體建筑和主干道的大體位置和輪廓;
通過宮殿區西城門的發掘,不僅確定西門道下與右街的卵石街道相接,上與宮殿區的主干道相連,是宮殿區遺址的中樞,還發現了用卵石砌成的西門過道平臺、紅砂巖石條砌成的臺階與城門樓建筑等豐富的遺跡;
通過清理南城墻區域,發現城墻、卵石環城道路、環城墻內側排水系統、水溝上的石橋、城內建筑護坡等豐富的遺跡;
通過對宮殿區東南部遺址區的進一步發掘,發現建筑墻體、道路、水溝互相疊壓,再現了不同時期的多次建筑過程;
對南城墻的解剖獲得了城址建筑年代的重要證據;
紫金山墓地進一步的發掘與清理結果顯示,整個陵園的地表由墓葬封土、拜臺、“八字”山墻、花帶纏腰過道、南北神道及石像生、照壁等遺跡組成,這一發現對于復原明代土司王室陵園整體面貌具有重要價值;
再次專題調查發現土司時期的各類遺址已達60多處,包括烽火臺、軍事關卡、土司莊園、古墓群、石刻題銘等等,對老司城相關遺址的內涵和空間分布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到目前為止,老司城遺址已出土、采集、征集各種文物6680件,包括石質建筑構件101件,磚類1294件,瓦類402件,釉陶器927件,瓷器3686件,鐵器260件,骨角類器10件。宮殿區出土的動物骨骼種類有虎、豹、熊、狼、鹿、麂子、中華鱉、貝類等20余種。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組組長郭偉民綜合專家的意見,對永順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作了進一步的完整闡述:
以老司城為核心的考古遺存是中國土司制度的見證,全面地反映了湘鄂黔地區土司及土司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全過程。老司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歷史見證,是人文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考古遺址。以老司城遺址為核心的考古遺存集中體現了湘西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土司王朝統治的古都;“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的流傳;史書“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都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而進一步得到印證。
申遺工作有哪些新進展?
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以來,保護、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國家各級文物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國家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以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等科研機構派出專家實施老司城遺址考古清理、規劃編制等工作。
而永順縣也始終堅持“原生態、原遺址、原文化、原居民”的保護原則,扎實推進老司城遺址的保護工作。同時,堅持規劃先行,邀請中國文研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國內權威編制單位,編制老司城遺址相關規劃方案。籌資對老司城遺址進行了第4次、第5次保護性發掘,對老司城土司沿革及土司制度有了新的研究,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拓寬了視野。
2010年以來,永順縣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啟動老司城文物本體保護、配套設施、基礎設施等項目。永順縣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家文物局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相關要求,制定了《老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和申遺工作步驟,確定了各階段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申遺之路還要走多遠?
隨著1995年被發現以及考古專家的不斷調查發掘,老司城遺址這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最具典型的古文化遺存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讓它從湖南眾多歷史遺址中脫穎而出。
2011年8月,湖南省文物局邀請國內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老司城遺址,召開了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們認為,鑒于老司城遺址顯示的政治制度、文化內涵、建筑藝術等原始、完整、獨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大、優勢明顯,前景樂觀。
相關專家及申遺小組認為,對照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關于文化遺產的6條標準,老司城遺址符合其中的4條:
創造精神的代表作。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土司制度創造了中國的一種政治制度,對人類創造精神和智慧有獨特貢獻。
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老司城遺址是土司在一定時期其管轄范圍內特殊制度下的產物,是土司政治文化傳統發生、發展和消亡的獨特見證。土司政治文化傳統在宋、元、明、清四朝對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
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于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景觀見證了持續600年成功的山地開發實踐,顯示了老司城遺址崇尚自然的建造觀念,是封閉山區環境中利用改造有限的土地來維持一個完整地方政權的杰出范例。該文化景觀在持續的建造過程中,絲毫未影響自然美景,最終體現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景觀格局。
與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的事件、文化傳統、觀點、信仰、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老司城遺址的核心價值與中國特有的“大一統”政治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江文輝提出,老司城遺址11月18日已經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下一步工作目標是2013年實現老司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力爭2015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現湖南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本報記者 龍軍)(原標題: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沖擊世遺 填補多項考古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