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戲"到"賣戲":浙江文化體制改革激活造血機制
2012/12/17 11:12:4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新網杭州12月14日電 (記者 汪恩民 實習生 羅雅迪)11月3日晚,3000座的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劇院幾乎座無虛席,有著濃烈中國風的《華采東方》在異國它鄉的上演,贏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是浙江歌舞劇院文化體制改革以后,從被動“送戲”出國到主動打造精品劇目“賣戲”出國的首次商演。
據了解,《華采東方》票房收入近13萬美金。《華采東方》總策劃、浙歌董事長董蘭興沒有想到,轉企改制以后打開國外市場讓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次試水會如此成功。董蘭興感慨說,這更堅定了浙歌要把中國文化打造出去的信心。
體制改革釋放活力 走出去才能“活”得更好
兩年前,浙歌一度陷入創作瓶頸。翻看近十幾年的履歷,浙歌幾乎沒有耀眼的成績,甚至與專業獎項無緣。一直到2010年,浙歌獲得政府提供的相對優惠的改制政策和注冊資本金1000萬元。自此,浙江歌舞劇院事業單位的名分成為了歷史,走上了文化體制改革之路。
董蘭興介紹,浙歌轉企改制以前的涉外表演是交流性質,政府出資,十分被動。如果想不再依賴國家,就要轉企改制。文化體制改革后,浙歌開始著手考慮走出去的戰略。“一個是經濟上的收入,一個也是把中華文化宣傳出去。”
去年3月29日,浙江歌舞團與美國南加州帝國郡就“美國帝國郡商業中心”項目簽訂合作意向:“浙產”歌舞將在美利堅的大地上進行長期定點演出。這是浙歌轉企改制、文化走出去戰略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由“輸血”到“造血” 文藝院團改革成果豐碩
浙江歌舞劇院的改革,只是浙江乃至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
十年間,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更是成果顯著。體制改革使坐吃“皇糧”的文化事業單位轉變成面向市場的企業,事業人變成了企業人,從此走向一條全新的經營道路。
董蘭興認為,浙歌在美國的成功,與之前的文化體制改革密不可分。
“我們一個民樂團首席原本的月收入才2000元,改制后可以拿到8000元,收入足足翻了四倍!”國家一級演員、浙江歌舞劇院副院長嚴圣民隨機抽取了一張工資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是熬資歷,現在是根據演員業務等打分,大大激發了演員的積極性。
浙歌作為浙江省內最大的國有劇院,率先掛牌轉制成為領頭羊。除了浙歌,浙江話劇團、浙江曲藝雜技總團等2家省屬劇團,杭州滑稽劇團等多家地方文藝院團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先后完成轉企改制,成果豐碩。
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巧玲告訴記者,轉企改制增強了浙話的創作活力,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激活了演出市場。“職工思想觀念有大的改變,原來事業單位大家是等、靠、要的態度,轉企以后敬業精神增強很多,可以不要錢不命的去演。”
據介紹,被列入首批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試點單位的浙江話劇團,2010年由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為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轉企改制前,浙話的創作方針是兩年創作一部話劇,一年創作一部兒童劇。改制后,浙話堅持每年推出5部新作。2010年以來,共創作排演了16部新劇目。
此外,浙話的演出市場由以前的公益性為主,轉變為現在的商演和公益兩條腿走路,由300多場到目前為止的615場,由年票房收入300多萬到今年的709萬元。
“我們搞文化的在自信心、自覺性比原來要提高,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成果。”浙江京劇團負責人王平(化名)告訴記者,浙京雖然沒有轉企,但在文化體制改革以后,浙京對建設文化強國、強省這方面的積極性很高,對文化宣傳越來越重視。“我們創作抓的很緊,演出抓的很多,經常沒有雙休日,雖然辛苦,但成績突出。”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浙江京劇團和浙江昆劇團在體制改革后統稱為浙江京昆藝術中心。中心成立以后,浙京的演出場次有了一個明顯的增長,比去年多出100多場。
記者日前從浙江省文化廳獲悉,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已經取得決定性進展,浙江歌舞劇院、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浙江話劇團全面完成轉企改制任務,浙江越劇團、浙江京劇團撤銷院團建制,分別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浙江昆劇團合并成立了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京昆藝術中心,省屬院團率先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
機遇與困難并存 重視市場是關鍵
記者了解到,民間對國有院團流傳著這樣一個評價:倉庫是基本歸宿,領導是基本觀眾,得獎是基本目的。改革以后,如何才能既叫座又叫好,對國有院團來說是一段艱難的路。
作為民營文化企業的代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文化演藝第一股”宋城股份成功走出了一條文化與旅游互為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道路,為國有院團改革后的經營發展開拓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宋城股份在文化演藝及體驗項目打造上,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現代科技手段的融合,成功打造了“宋城”和“千古情”品牌。宋城股份上市后在資本市場助推下快速發展,迅速進入產業集群化的拓展之路,利用宋城股份強大的原創能力和成熟的市場營銷網絡,開始了全國布局。2011年,宋城股份投資3000多萬元打造了宋城大篷車歌舞團《尋之旅》,以全國公益巡回演出的形式,為數十萬群眾帶去了一場場文化盛宴,開創了演藝產業“走出去”模式。
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與科技處處長何蔚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院團以前一直在體制內,沒有靈活的機制以及有動力的條件。改制以后,其自身活力、探索能力明顯提升,產權受到更少制約,能夠順應市場規律發展,政府的大力度扶持,這些都成為了國有院團的機遇。
“轉企改制的國有院團在接下來要與市場競爭就必需了解市場。他們的演員結構并不完全適合企業,改制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何蔚萍說,國有院團經營人才缺乏、拓展市場能力欠缺、資金支撐不足都是面臨的問題。
因此,何蔚萍表示,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培育自己的經營人才,形成自己的資金支撐,自銷對路、推出受人喜歡的作品是院團要重視的首要問題。
文化體制改革:激活的不只是院團
記者從浙江省文化廳獲悉,浙江省市縣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正在加緊推進。截至目前,浙江省承擔改革任務的64個院團,有48個已基本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
國有院團的改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但是,被“激活”的并不只有院團。
據了解,目前,除了文藝院團改革,浙江省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出版發行單位轉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浙江省廣電新聞出版系統的管辦分離、民營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走在了全國前列。
紹興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由紹興影業有限公司改制而成,成立于2007年7月,是一家主營電影發行放映,兼演藝、旅館、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國有獨資文化企業。
2010年7月,紹興市影業公司投資1500萬元興建的上虞大通電影城正式開業,經營面積3000平方米,共設7個標準數字電影廳,其中3個3D放映廳,總座位826座。一年后,這家實現了電影與商貿完美結合的影城,成為全國首家縣城五星級影院。自開業以來,已累計實現經營收入1300萬元。
成功的案例,不斷激勵著正在改制的國有文化機構。記者從溫州市文化部門獲悉,今年溫州市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營類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鼓勵民間資金參與改制。溫州市電影公司、新中國影都、東南劇院、溫州大戲院、文物商店和曲藝團建制將撤銷,注銷事業單位法人,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和工商注冊。溫州市電影公司、新中國影都、新時代電影大世界等電影放映單位合并,組建溫州影業公司。
專家“打分”:轉換身份的過程中找到市場切入點
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雷分析,浙江文藝院團實行改革之所以能在較短時間內有所起色,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們在轉換身份的過程中找到了市場切入點。改革以后的文藝院團很快地融入市場的大潮當中,瞄準市場所需要的文化產品進行轉型。
他說,文化體制改革還激活了所有的力量,調動了改革對象的積極性,改變了政府以往單方面運作的形式。“文藝院團按照企業思維辦事,找準項目;政府也轉變思維,按照市場行為去培育項目,或讓企業開發項目。”
據悉,浙江自2003年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地區以來,浙江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近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總結過去十年浙江文化建設的成果時表示,文化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浙江省和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原標題:從"送戲"到"賣戲":浙江文化體制改革激活造血機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