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三代人堅守寂寞事業
2012/12/17 11:20: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 成展鵬
民間藝人盧山義畢生從事彩陶制作,他獨創的“刀、馬、人”三彩刻畫藝術,使安徽界首傳統的彩陶制作技藝得以繼承發揚。生前,朱德、鄧小平、李鵬等國家領導人都曾接見過他。2006年,界首彩陶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新網記者14日深入界首市,探尋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
界首彩陶,始于隋唐,盛行明清。彩陶工藝系列有陶瓷“刀馬人”、“腰鼓刻花壇”等100多個品種,其制陶工藝吸收了中國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題材選擇和色彩運用上趨于質樸、粗獷與厚重,反映著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
在界首彩陶工藝陶瓷廠,記者見到了盧山義的兒子、安徽彩陶工藝美術大師盧華,正在為彩陶拉坯的他,向記者憶起父親和界首彩陶的一段往事。
1954年,盧山義組建了陶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名界首工藝陶瓷廠。1954年,蘇聯東方藝術博物館《造型藝術》刊登了盧山義制作的三彩“刀馬人”酒壇的照片,在國際上反響很大,東歐地區的一些國家爭相收藏其作品,盧山義也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間藝人,與紫砂藝人顧景舟等大師齊名。
據記載,界首田營一帶曾集中有盧窯、魏窯、后魏窯、計窯等13個窯口,后稱為“十三窯”,主要生產三彩刻花陶、民風陶、建筑陶等,最重要的是界首陶一直保留和繼承了祖傳的三彩刻畫陶瓷工藝,在造型、制坯、設色、配料、上釉,燒制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文革”后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藝術重獲新生,界首工藝陶瓷廠在著名工藝美術家韓美林的指導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烏金釉、金砂釉、孔雀藍等,代替了原來的鉛釉,同時把陶器由低溫型轉為窯溫達1000℃左右的高溫型,胎釉結合較前更為緊密,彩釉更加艷美,產品遠銷東歐、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界首市委書記劉玉建對中新社記者說,在該市的文化資源中,彩陶以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成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目前,在界首從事彩陶的工藝人員僅有二三十人左右,主要是盧家、王家等。盧山義家族的三代人依舊堅守這份“寂寞”的事業。盧華說,以前彩陶制作技藝是不傳外姓的,制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制作過程,自己摸索。當制作出來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學成這項技藝,最少也需要三年。
2007年,界首市的王京勝、盧群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隨后,界首彩陶老藝人的心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改變了以前“只傳內,不傳外”的傳統觀念。
但界首彩陶制作工藝復雜、人手少,生產速度非常慢,產品燒制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給市場化運作帶來很大困難。劉玉建說,為解決傳承發展中的難題,界首對彩陶老藝人及傳承人實行政府津貼和醫保體制,建立繼承人選定制度,篩選出一批有一定美術功底、又有志于彩陶事業的年輕人,通過彩陶藝術學校或培訓班等形式,組織老藝人“以師帶徒”,讓他們早日掌握這門傳統技藝。(原標題:安徽界首彩陶的前世今生:三代人堅守寂寞事業)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