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拆除的長巷頭條南段,其內僅剩長巷頭條33號至長巷頭條70號建筑。李佳霖 攝
8年之前,知名作家肖復興站在北京東城長巷頭條湖北會館的門口,與住在里面的老太太聊天,老太太和他聊到門楣上原來掛著的“湖北會館”的匾額時,由衷贊道:“那么好。”“老太太形容不出金邊匾的樣子,由衷的贊美和懷念都在這三個字里面了。”肖復興寫道。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記載,湖北會館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長巷頭條13號,清代建筑,保存尚好。然而,記者近日到長巷頭條探訪,發(fā)現文獻中記載著“保存尚好”的湖北會館,現已不復存在。
從前門大街南口入,穿過鮮魚口街,便到百米大街前門東路。站在前門東路,一塊標示著“長巷頭條”的牌子十分醒目。而進入長巷頭條,記者發(fā)現胡同內僅剩“長巷頭條33號”至“長巷頭條70號”建筑,其中在長巷頭條35號、53號、60號門口,掛著北京市東城區(qū)普查登記文物的牌子,掛牌的名稱分別為江西新建會館、豐城會館、安徽涇縣會館,掛牌時間為2013年1月。不過,對照《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的記載,長巷頭條35號為安徽新建會館,而非江西新建會館。
正在胡同內散步的王大爺告訴記者,長巷頭條為一條南北胡同,鮮魚口街將其分為南北兩段。2006年左右,因修建前門東側路需要,長巷頭條北段被拆除,此段胡同單數門牌號的房子幾乎被拆盡,雙數門牌號的老屋還零星地留下來一點,比如長巷頭條14號、2號。而長巷頭條13號就在現前門東路路中間的位置。據當時媒體報道,湖北會館全部拆除后,擬將其遷建至原址的北側。
而目前遷建位置處在施工工棚圍擋內,其內為一幢幢新建的仿古建筑,有幾幢已經完工,其中一幢建筑立面上有“第一賓館”的字樣。記者試圖尋找湖北會館,被工地內一位保安發(fā)現。這位保安阻止記者進入工地,并稱,圍擋內沒有新建的湖北會館。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記載,湖北會館為小型四合院。現存院門及正房五間,倒座房五間,兩側各有廂房三間,均為合瓦硬山頂。2006年的一天,肖復興曾來到前門地區(qū)。根據他的記載:“長巷頭條被欄桿擋住,推土機正在轟鳴作業(yè),往南一溜兒推成了廢墟。湖北會館已是一片瓦礫,只剩下一株老杜梨樹孤零零的在寒風中瑟瑟抖動。不僅長巷頭條,整個前門地區(qū)的東側,這片北京城明清以來積淀下來的商業(yè)文化老街區(qū),都將化為烏有。”
現在,化為一片瓦礫的湖北會館的所在處已變成前門東路的一部分,擬遷建的湖北會館還不見蹤跡,而改造后的前門大街,有專家認為,其歷史文化積淀確實已經大打折扣。(原標題:湖北會館:遷建卻“不見”的清代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