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是要在保護和傳承中走向產業化和市場化。”近日,張家界市委、市政府邀請國家、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齊聚一堂,共商“非遺”傳承保護大計,張家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市場著眼、自娃娃抓起”已成為大家共識。
張家界市位于武陵山區腹地,是全國文化遺產十大富集區之一,歷史人文積淀深厚,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張家界市的少數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特色鮮明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以桑植民歌、土家族擺手舞、茅古斯舞、白族仗鼓舞、苗族接龍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儺愿戲、花燈、張家界陽戲等最具代表性。據統計,張家界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有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等10大類、730余項“非遺”項目,擁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傳承人433位。其中列入國家保護名錄3項、省級保護名錄12項、市級保護名錄60項、區縣級保護名錄200余項;桑植民歌還入選“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家界元宵燈會被評為全國五大知名節會之一。
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令人贊嘆,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非遺,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張家界市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傳承發展、合理利用”的方針,開展了全市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深入鄉鎮村組和田間地頭對1000多名藝人進行造冊登記,拍攝錄像資料近500分鐘,制作VCD光碟40盤、錄音帶28盤、照片1120張,挖掘整理了50個區縣級重點保護項目,基本摸清全市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延續、發展、分布和保存現狀等情況,建立了保護名錄。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紀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攜“桑植民歌”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大師譚盾帶著“土家打溜子”等民間藝人巡演歐美引爆樂壇。從那時起,張家界“非遺”逐步為世人所知。精明的商家紛紛把目光瞄準了張家界文化旅游這座“富礦”。《魅力湘西》、《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梯瑪神歌》等融合本土“非遺”元素的演藝劇目閃亮登場,令海內外游客嘆為觀止;土家風情園、田家大院、袁家寨子等文化景觀,承載著“非遺”的傳奇與精彩,讓眾多親歷者回味無窮。今年上半年,張家界接待國內外游客1300余萬人次,其中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旅游接待人數首次出現了平分秋色的好局面。
市委、市政府以“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為出發點,部署“非遺”項目保護與傳承。《張家界市“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全市要求“桑植民歌”進校園,每校必學30首,幼兒園也需過關。從市委書記、市長到所有黨員干部以及旅游從業者,人人都要會3首以上。發掘、保護散落民間的“非遺”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張家界市桑植縣榮獲“湖南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強縣”,另外,全市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文化部評為當地特色文化標志,如永定區羅水鄉為“茅古斯藝術之鄉”,慈利縣龍潭河鎮為“板板龍燈藝術之鄉”,桑植縣瑞塔鋪鎮為“花燈藝術之鄉”。(原標題:張家界傳承保護“非遺”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