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合有個家喻戶曉的謎題:“說它五臟不全,心中熱火朝天,人人少不了它,日日與它見面”,謎底就是灶頭。說起土灶頭,大部分人都知道,而在六合葛塘流傳的灶臺畫可能就鮮有人知了。如今,隨著柴灶被逐漸淘汰,葛塘灶臺畫這一民間藝術也面臨著消失。
傳說灶臺畫起源于唐宋
四十余年前,在六合農村家家戶戶,無論草舍瓦房都少不了柴火灶頭。臨近飯點,裊裊的炊煙就從茅檐覆頂的老房子上頭躥了出來。隨意走進一戶農家,一眼就能看到用青磚砌成的半月形灶臺,臺子上松木的厚鍋蓋布滿了油垢,如武士刀盾一樣緊覆著鐵鍋。然而,灶臺終究是灶臺,煙熏火燎,無一亮色。能讓灶臺“蓬蓽生輝”的,便是灶壁上描有喜鵲登梅或八仙過海圖案的彩色畫,村里人稱“灶臺畫”。那灶臺畫雖非出自美術大師之手,卻也畫得有板有眼,頗為生動有趣。灶臺畫起源于何時,至今沒有確切的考證。據一些老泥匠說,灶臺畫大約起源于唐宋時期。
在葛塘砌灶稱“打灶”。打灶是件十分隆重的事情,要選擇良辰吉日才能“破土動工”,其重視程度僅次于造房。有些農戶在打灶時還要用小甏貯米和茶,打入灶內,或者埋銅錢,祈求灶神菩薩保佑全家安康。正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種種渴求,打灶師傅們便開始在灶頭的墻壁上描繪各種寓意吉祥的灶臺畫。
過去,泥瓦匠砌一座兩眼灶一般只需一天時間,上午砌好灶身,下午粉刷灶壁,然后便開始畫灶臺畫。此時,主人家早已把墨汁、顏料、毛筆之類準備妥當。泥瓦匠師傅熟練地將水彩顏料擠在一只只小酒盅里,在灶臺上一字兒擺開,然后在每個小酒盅里倒入少量的白酒。泥瓦匠師傅一邊倒白酒,一邊對在一旁觀看的主人家說:“用白酒兌顏料,顏色不容易褪掉。”并用新開鋒的狼毫筆蘸上少許墨汁,在灶腳、灶梁上小心翼翼地以黑線勾勒出對稱的花紋,在灶壁上畫上魚、竹、松鶴等之類的圖案。這些畫都是有象征性意義的,如畫魚則表示年年有余,畫上竹則表示竹報平安,牡丹表示大富大貴,松鶴則表示松鶴延年等等。
灶臺畫講究一氣呵成
灶臺畫不是個個泥瓦匠師傅都能畫的,只有一些泥瓦匠高手,不但砌出來的灶頭火勢旺、煙少、又省柴,并且灶臺畫也畫得十分漂亮。在六合,至今還干著灶臺畫生意的灶師傅并不多,吳文龍就是其中一個。吳文龍住在六合葛塘街道前程村,要找他很容易,進了村兒隨便找個人問問就行,因為從前幾乎每家每戶的灶臺畫都是出自他之手。初中畢業后,吳文龍就跟著師傅學泥工活兒,什么搭灶頭、造房子、砌圍墻樣樣都做。
“這灶臺畫不比別的畫可以修改,講究的就是一錘定音,一次性畫成,否則兆頭不好。”吳文龍告訴記者,每每他在灶壁上畫畫時,主人家就在一邊兒打下手,有時候還會有不少來串門的親戚鄰居,手藝好不好全在眾人眼里。談到這里,吳文龍笑著說,“其實我也不知道萬一畫錯了該怎么補救,反正這輩子還從來沒有畫錯過,可能算是天賦吧。”
據吳文龍介紹,泥瓦匠師傅在畫畫時很是認真,不茍言笑。在腦子里醞釀好構圖后,便可以一氣呵成。當然,偶爾中途也會停下來喝口茶,或者點一根夾在耳后的香煙,一邊抽煙,一邊就盯著灶臺畫,皺皺眉頭,想想下一步應該怎樣畫。“看似下筆如飛,好像十分隨意,這可全憑師傅們幾十年磨礪出來的功底。”吳文龍說。
灶臺畫即將消失
然而,葛塘街道的柴灶幾年前就消失得差不多了,老房子拆光,砌了樓房。廚房已不是那個廚房,灶臺也不是那個灶臺,烤瓷板上安了煤氣灶、電磁爐。“最遺憾的就是,一輩子都沒帶過一個徒弟。”吳文龍說,日子越往后干這行的人就越少,收徒困難,傳承便難以為繼。
隨著柴灶被逐漸淘汰,能畫灶臺畫的民間藝人也如“鳳毛麟角”了。當記者問及創作灶臺畫的數量時,吳文龍頓了頓,“真不好說,少說得有兩三百幅灶臺畫吧。”然而,作為灶臺畫藝術的創造者,默默無聞的民間灶臺匠人,從不曾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現在灶臺都拆沒了,畫了一輩子的灶臺畫也差不多該停筆了。”吳文龍嘆嘆氣,便不再說什么。(金陵晚報記者 陳岑)(原標題:江蘇葛塘灶臺畫面臨失傳 傳說起源于唐宋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