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詩,七彩的歌——江廣森玉雕作品的文化解讀
2012/7/25 11:23:0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玉雕作為造型藝術是以無聲語言影響人而實現其自身功能的,尤其是玉雕大師們獨特的個人風格,往往是留住人的視線,啟迪人的思維,引導人思索的關鍵所在。優秀的作品一定是能夠抓住觀眾,留住觀眾,引發觀眾的情感與玉雕作品共鳴。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江廣森的作品給我留下了這樣的感受。
江廣森和我年紀相若,已經進入不惑之年。他對獨山玉雕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矢志不渝的努力精神讓人感動。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著客觀自然物象,以自己的眼光觀察這個他生活的世界,以現代人的生活心態和意趣去對待自己的作品,以輕快而又穩健的步伐去追逐玉雕作品主題的不斷創新。他呈現給觀眾的優秀作品分明就是無言的詩、七彩斑斕的歌。
我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多年的玉雕創作實踐為江先生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同時也曾束縛過他的思維拓展和創造力。江先生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對傳統玉雕題材與技法、主題與風格等等,我苦苦思索,困惑和彷徨幾乎要停滯了我追尋藝術殿堂奧秘的步伐。最后還是對玉雕主題的個性化探索與回歸本土文化使自己的藝術創作和表現取向漸趨成熟。”他的作品沒有紛繁的內容,也毫不刻意表現重大的題材,而是以藝術家的眼睛關注著大眾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意揮灑在山間鄉野,把對生活的愛流瀉在草木竹石。砍斫后發出新葉的樹樁、石縫間頑強生長的稚芽、冰天雪地里偎依的企鵝、破殼將出的恐龍都是他表現的主題。一條緣石而上的藤蔓,一只覓食喂雛的鳥兒,一群合力舉起豆粒的螞蟻都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靈性。他的玉雕作品講述的是我國歷史文脈中的時空縱深,見證的是生命的興衰過程。簡淡而寧靜的畫面,凝煉而準確的語言,使作品充滿了韻味,多趣的形態變化在親切中透出平和,無形中拉近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丹納說過:“詩人和畫家若沒有掌握形式就沒有掌握一切。”無論何種藝術,在作品的組成中,構成形式是藝術家的語言,是情感的法則。這一點對于玉雕藝術自然也不例外。江先生并沒有純粹地追逐空泛的形式和玩弄構成游戲,他是以極其簡單的視覺元素制約著作品畫面的單純,屏蔽了干擾視覺因素的多余枝節,坦呈著精純的情感和理念。他的作品是點、線、面的有機組合,是雕、鏤、琢、磨多種技法的綜合運用,比例尺寸恰到好處,形態處于理性收斂狀態,不是簡單的幾何圖形的集合,而是融注著生命的靈動,所以作品就散發著一種輕快簡潔的美,顯現出清越和冷峻的條理感。在他的生命系列玉雕作品中,皆因材施藝,但又注重整體感。形態占據畫面重要位置,其間或茁壯茂盛的植物、或剛剛綻開的稚芽、或形象逼真的動物,都極具韻律的補充和豐富著視覺;厚重而蒼涼的山崖峭壁使得作品有縱深感和立體感;作品中的龍、恐龍等都透出深沉的文化氣息。他巧妙地將具體的形象疏密有致地安排在作品中,鮮嫩的植物與百年老樹根在視覺對比和時空對比上形成強烈的反差。江先生創作的《生命之歌》系列作品,用形象讓人感受他的情感,將客觀景物轉化成一種符合主觀情感需要的形象符號,再把這些符號小心地編織進入布滿情感的作品之中,等待著人們去觸動它們,以達到感受它們、欣賞它們的目的。《攀登》代表著江先生簡約風格,作品表現了山野中常見的野葡萄與蝸牛等,取勢造型與眾不同,一反傳統玉雕設計技法,引入西方雕塑元素,大膽選用立體造型,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作品保留了玉料大部分優質原石,活用左下部位一綹醬紫色,雕琢出山野夾縫中努力向上生長的野葡萄,在惡劣的環境下,堅持不懈,最終為大自然奉獻了累累碩果。葡萄藤上的小蝸牛,持之以恒,向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也會品嘗到甜美的果實。其間還能看到一個“水滴石穿”的場景。江先生把大自然中平凡而又常見的事物信手拈來,其間卻融注了自己強烈的情感,表現了生命、信念的力量,蘊含著無比深刻的哲理人生。他的玉雕作品的少而不空體現了對客觀物象的處理和篩選的素養,他是以獨有的簡略構成法則編織著夢想,用心靈和自然對話,用心靈和觀眾對話,用一雙琢玉之手細細雕琢人生,顯露出他那藝術大師所特有的情致和詩人般的敏銳。
江先生說:“文化的傳承首先是民族藝術的借鑒,也是藝術回歸本土的必經之路。中國藝術有著強烈的情感表現特征,它是以情感表現為內核,而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藝術反映則是據情再造、因心再生的主觀顯現,因此,在玉雕創作中,作品的表現形象有著和現實視覺印象并不完全相同的面貌。”他的玉雕作品講究布局,構成特點鮮明,吸收了中國山水畫布局、雕塑、木刻、版畫等藝術的構成特點。竹筍的層層疊疊、山崖的參差錯落、人物、花鳥、動物的尺寸比例拿捏精確,布局物象的節奏有著明顯的動感,其形象的組合體現了秩序和比例、對稱與和諧之美。《同心協力》、《龍的故鄉》、《化腐朽為神奇》、《人生五味》等作品都可以明顯看出,表現的內容都經過了主觀形態處理,已經遠離客觀自然物態,具有情感表現的主觀特征。畫面中的物體都帶有明顯的圓形和弧線性質,或剛或柔,或突或顯,像隨意的揮灑,又像是刻意的描繪。
江先生認為,藝術探索不能停留在形式和語言的淺表層面上,應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挖掘,在古老歷史人文的平臺上尋覓,在中西方各種藝術之間跋涉,在當代社會天彩祥和的環境下開拓。從他的簡約而豐厚的玉雕作品中我們明顯地回味出幽深含蓄、雋秀清麗的東方詩情畫意,是現代的簡略新穎,是傳統的含蓄厚重;是清越的述說,是分辨自然生態的冷峻思索;是無言的詩,是七彩的歌。似乎都有,但又難以一一確認和厘辨。
江先生的玉雕創作是對人類社會和自然萬物情感和語言的永無止境的探索,是心靈在悠遠游蕩后的回歸,是固守本土文化又勇于創新的不懈追求!【原標題:無言的詩,七彩的歌——江廣森玉雕作品的文化解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玉寶石周刊 作者:劉暢 200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