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玉鏟的發現,提高了南陽獨山玉的知名度,引起了科技界和社科界的廣泛關注,為南陽和鎮平玉雕業的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今,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與知名的文物考古、寶玉石地質、獨山玉開采與加工等方面的專家攜手,全面而又詳盡地對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進行調查和研究,現已證明南陽是中國中部玉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同時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
一、獨山玉文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試掘。黃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位于南陽市臥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西南距中國產玉名山—獨山約3公里,距南陽市區約10公里。在試掘的100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了大批房基、墓葬和各種器物。其中,石器有斧、鏟、鐮、鑿、礪石;玉器有鏟、鑿、璜;骨器有鏃、簪、針、錐、環、匕;陶器有鼎、缽、碗、盆、罐、甑、杯、隈、銼、紡輪、彈丸等。遺跡、遺物主要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特征,但兼有屈家嶺文化的性質。遺址中出土的玉鏟,經有關部門鑒定為獨山玉,它是中原地區惟一最早的一件玉制品,距今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遺址中發現的房屋,被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所引用,曾成為中國高等院校歷史教材。1961年,黃山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1981年、1984年,省、市、縣文物工作者先后三次對包括黃山在內的南陽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普查和復查,又發現了一批重要的遺跡遺物。與此同時,安志敏、鄒衡、張忠培、安金槐、嚴文明等著名考古學家先后駐足于黃山、下王崗、八里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玉文化專家楊伯達先生在南陽調研時又發現數件新石器時代獨山玉制品,如鎮平安國城遺址的獨山玉鏟、新野鳳凰山遺址獨山玉鏟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鎮平縣和南陽市連續舉辦玉雕節,對獨山玉文化宣傳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河南省、市、縣文物考古、地質、寶玉石和玉雕界等工作者先后發表了一批較高水平的論文、專著,如江富建的《試論中原古玉業和產生與發展》(1988)和《南陽玉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地位研究》(2003);王建中的《南陽新石器時代文化綜述》(1982)和《南陽古代獨玉初探》(2002);擊世全的《南陽獨玉及其工藝品》(1997)、《南陽獨山玉的質量評價》(2001)和《南陽玉雕略史》(2003);孟憲松、吳元全等的《中國獨山玉》專著(2004),等等,都從不同視角闡述了南陽獨山玉、獨山玉文化的特征與內涵。
但是,遺憾的是,在過去的45年里,人們并不有在黃山獨山玉鏟發現的基礎上,繼續于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的調查工作,更談不上考古學意義上的獨山玉文化研究與“獨山玉文化”命名工作,以致于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研究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二、獨山玉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為了解決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2003年度,南陽師范學院正式掛牌成立了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率先開展了旨在探討獨山玉文化的起源、發展與傳承關系的研究工作。
1、基本思路
中國加入WTO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玉雕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態勢,作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和南陽、鎮平玉雕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作為平臺,南陽“二節(張仲景醫藥節、玉雕節)一會(經貿洽談會)”為南陽獨山玉文化研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未必能成立的學術觀點,即遍及祖國大陸及港臺地區,東南西北四方的考古學文化中,都出土過不同類型的玉器,惟“仰韶文化雖有玉器制作的物質基礎,但玉器并不發達”的推論很值得商榷;再得,南陽師范學院作為豫西南唯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不僅設有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專業研究機構,而且擁有一批國內知名的文物考古、地質、寶玉石、獨山玉等方面的兼職專家;中外,在不動一鏟土的情況下,開展獨山玉文化地質考古調查,搜集新石器時代遺址散落于地表的遺跡遺物,有助于文物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最后,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地質、寶玉石研究人員同有關專家,開展玉器考古調查和玉石研究,并采用科學的檢測手段,是將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玉料和玉器從石料和石器中分離出來,進而確定其礦物成分的科學思路和科學方法。
2、研究方法
本課題正在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因而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并已厲立了課題研究小組,擬分四個階段采用不同手段進行獨山玉文化研究。
課題準備階段:制定了課題研究規劃,著手收集、查閱一切有關南陽及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字、照片、實物資料和信息材料。
田野調查階段:利用一年中夏收和秋后的有利季節,廣泛開展田野地質調查和考古調查工作,盡可能將南陽境內不同流域、不同類型的新石器時代遺物、遺跡,尤其是石料和石器、玉料和玉器作為研究標本收集起來;同時作好遺址地形、地貌的調查與文字、繪圖、照像、測量等記錄工作;做好玉料來源地—獨山的調查與研究工作。
室內整理階段;根據類型學(即標型學),將同一門類的遺物,如石器、陶器等,按照它們的形態特征分成類型,研究其發展序列和相互關系,用礦物學理論與方法將玉料和玉器從石料和石器中分離出來,通過科學檢測和無損傷分析,以確定其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并從中確認其獨山玉料和獨山玉器;同時觀察玉器的痕跡,鉆孔痕跡、先剖后磨痕跡、先磨后鉆痕跡、木呈鉆對鉆痕跡、石木呈鉆痕跡、石木呈鉆墊痕跡,并加以科學試驗,即用考古調查實物或實驗考古學推論新石器時代獨山玉的加工方法和工藝流程。
綜合研究階段:重點突破南陽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繁盛,裝飾品和禮儀品稀少的反常現象:探討先進的打制、切割、琢磨玉器的工藝水平;玉鏟工具發達的原因以及對農業經濟和固定化生活方式的影響;獨山玉料的采集與搬遷方法;南陽新石器時代玉器應用的歷史和相對年代;南陽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其深遠影響。
三、獨山玉文化研究的進展和收獲
自2003年9月起,中華玉文化研究中心組織了涉及文物考古、地質、寶玉石、獨山玉、歷史地理等方面的一批專家學者,首先對南陽十三個縣、市、區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文化進行了田野調查,收集了2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上散落于田埂、麥地、溝壑、墳地、路邊、地頭等地表的具有代表性和時代特征的遺跡、遺物,特別是石料與石器中的獨山玉標本,并對各遺址進行了文,測繪、照像等資料的記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