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秀定都洛陽后,又改陽城為堵陽。到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由于大司馬吳漢在南陽一帶騷擾百姓,堵陽人董�聯合與劉秀一同起事的破虜將軍鄧奉在南陽地面造反。朝廷先后派了十一員大將前來平叛,都被董鄧二人打敗。劉秀便于建武三年夏御駕親征,回到他闊別數年的堵陽……
(一)扳倒井
相傳劉秀征董�進入方城關后,天氣炎熱,荒崗無水,人馬又饑又渴,到了柳林川,想起了當年他從此經過去昆陽戰王莽時挖掘的水源。他仔細尋找,終于找到水源。但是,已被百姓圈為水井,一時又無汲水工具。看到人馬急于飲水的樣子,劉秀在水井旁轉了幾圈,猛地撩起戰袍,蹲下身來,雙手扳著井沿,使出神力,大吼一聲:“給我倒過來吧!”只見那口井慢慢向南傾斜,井水便從井口向外涌流。劉秀嘗了口水,清涼甘冽,甚是舒暢,便讓軍士痛飲。眾人馬以次飲用,皆贊水好。飲罷三軍精神抖擻,如有神助。后人就稱此井為“扳倒井”。
(二)脫腳河
劉秀率隊伍向西又走了十來里,前面忽有大河攔路。人馬無法越過。劉秀近前觀察,發現此河不僅水寬,而且河底皆是又滑又粘的黃泥。試著讓人馬下去,被急水沖激,加上黃泥粘陷,都難以邁步。劉秀想了一會兒,只見他脫了戰袍,脫下靴子,一手提靴,一手牽馬,率先下了水。馬不馱人,人打赤腳,便不被黃泥吸住,輕松多了。不一時,便涉水到了對岸。眾軍士仿劉秀的樣子,都脫腳牽馬過了此河。后人便稱這條河叫“脫腳河”。
(三)招撫崗
劉秀率軍直逼堵陽。董�與鄧奉在堵陽奮力抵抗。激戰數日,堵陽堅如磐石。劉秀無奈,派足智多謀的賈復化裝潛入堵陽,勸說分化二人。他勸說董�:大漢已立,劉秀又是千載難尋的名君。若執意頑抗,受涂炭的還是百姓,此與你們當初起兵救民的原意也相違背。不如放下武器,歸服大漢。董�被說動,答應拉出所部,投誠劉秀。次日,董�以出戰為名,將數萬堵陽兵拉出堵陽,在城東十里的一道長崗上接受劉秀招撫。此崗便被后人稱“招撫崗”至今。那鄧奉孤掌難鳴,被漢軍攻開堵陽,無奈棄城敗回家鄉新野,不久被劉秀擒獲處死。這場延續兩年多的叛亂方告平息。詩云:
劉秀御駕征堵陽,扳井水涌助明皇。
率先脫腳感軍士,董君歸順招撫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