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畫像
話說,陳摶老祖隱居在武當山,修道之余,也曾經到附近的山村野地里走動,以體察民情。有一天,他走到鄧州西北的石堂山附近,見到一個背瓦罐的人,面露凄容,步履蹣跚,一不小心,瓦罐就從他的背上掉了下來。這個人急忙把瓦罐墜破的時間、地點寫在罐底,予以標志。陳摶感到十分奇怪,急問他是怎么回事。那人就說瓦罐里裝的是他親人的骨灰,剛才作個記號把他埋了。然后,那人就一言不發地走了,陳摶越發疑惑,這里的人死了是這樣埋葬的嗎?他決定詢問他的來由,就連忙向一個陶工打聽。這陶工說是石堂山龍君祠旁的一個老頭指教的。陳摶就問:“這個老頭長得什么樣呢?”那陶工說,這老頭披麻為衣,不知名姓,常坐在龍君祠旁的石室之中,軀體干枯,面色黝黑,但嘴唇卻像丹一樣的紅潤,目光精彩射人。
陳摶想,這一定是神人也。就來到龍君祠旁,拱手進入石室之中。里面的老頭側身看見了,仍然盤著腿坐著呼喚道:“摶!你可來了。”陳摶一聽大為驚詫,心想,他從未見過我,怎么認識我呢,還好像等待很久的樣子,莫非是神仙!陳摶馬上跪下,叩頭便拜。老頭急忙起身,予以阻攔。陳摶此時十分激動,不知說什么好,連問候的話也忘了說。倆人相視而笑,半日不語。最后,還是老頭先說:“我早就預料到你會來,也等你好久。今日才遂了我的心愿。”在其后的一段日子里,陳摶才知道這老頭就是名氣很大,但世人難得一見的麻衣道者,或者麻衣子。麻衣子向陳摶講論神奇的《易經》,贊嘆《易經》的千變萬化,奧妙無窮,但由于世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對易經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錯誤和矛盾之處在所難免。于是把自撰的《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傳授給陳摶,讓陳摶把這本書帶到世上,以糾偏改誤,弘揚光大《易經》。陳摶用心向麻衣子請教學習,深有感悟,久久不愿離去。直到有一天,麻衣子對陳摶說:“你先回去吧,我要去會一個朋友。等到深冬時節,大雪封山之時,你再過來,屆時我傳你相學。”陳摶悻悻離去。 時光如梭,轉眼間,秋去冬至,陳摶如期而來。這一次,麻衣子傳授相學與上一次傳授易經大不一樣。只是在石室之中,置一炭爐,與陳摶不說一句話,僅用火鉗子在爐灰中畫字傳授,畫完即抹去再畫,全憑陳摶記憶領悟。室外,冰天雪地,室內溫暖如春,不知過了多久,麻衣子終于畫完了。陳摶也已記準明白了,兩人仍那樣坐著,相對無言,盡是惜別之意。臨別之際,麻衣子又以《金鎖賦》及《銀鑰歌》傳授。陳摶盡得麻衣子之學。 陳摶學得麻衣子易學和相學之后,加以融會貫通,創出了太極圖和先天圖,成為道學一代宗師,生前被北周世宗稱為白云先生,后又被宋太宗賜號曰“希夷先生”。